2025-03-09

王安石  《我本青山一耕夫》


天禧五年(1021年)冬月,我生于临江军府治清河县(今江西樟树)。父亲王益时任临江军判官,母亲吴氏出身书香门第,家中兄妹七人,自幼随父宦游南北。十二岁那年,父亲调任韶州,我见岭南瘴疠之地百姓贫苦,始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非虚言。庆历二年(1042年),我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却未入馆阁,自请外放淮南签判,从此二十年辗转州县,亲见豪强兼并之烈、小民赋役之苦。


鄞县任上,我率民凿东钱湖、筑海塘,以官仓谷本贷农,春借秋还,县衙竟积余粮三仓。某日巡视乡野,见老农跪谢青苗贷免遭高利盘剥,方悟“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之道。皇祐三年(1051年)任舒州通判,拒文彦博举荐,宁守穷庐奉养祖母。世人谓我矫情,却不知我志在深耕田亩,不欲借捷径沽名。


嘉祐三年(1058年),我向仁宗上《万言书》,痛陈“内则不能无社稷之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然满朝朱紫视若狂言,唯欧阳修赞我“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惜其终非同道。直至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夜召垂问,烛影摇红间,少年天子执我手曰:“朕与卿共此大业!”次年拜参知政事,颁《农田水利法》,开天下陂塘沟洫;设青苗法,欲绝豪强盘剥;行募役法,释农户徭役之苦。每项新法皆自鄞县旧策脱胎,却未料推行天下时,州县强配青苗钱,保甲扰民如盗匪,昔年善政竟成苛政。


熙宁七年(1074年)春旱,郑侠献《流民图》,太学生伏阙痛哭。宣仁太后掷我奏折于地:“安石乱天下!”第一次罢相那夜,汴京细雨,苏轼冒雨相送,赠诗云:“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我笑而不答,唯见宫灯明灭如星火。次年复相,吕惠卿已生异心,市易法成权贵敛财之器。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我自请外放江宁,临行前神宗赐玉笔,笔杆刻“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之说,终成绝响。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消息传至半山园。我终日默对放生池,见锦鲤翻波,恍如当年汴河春水。司马光尽废新法时,旧部怒问:“公何不争?”我抚《字说》手稿叹道:“法如良医用药,须待病愈方知。今人病未愈而责医换方,岂非谬哉?” 临终前月,苏轼来访,携新作《桂枝香·金陵怀古》,我提笔改“六朝旧事随流水”为“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掷笔大笑,墨溅素衣如泪痕。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六日,江宁春深,我伏案校订《周官新义》,忽见窗外柳絮纷飞,恰似庆历二年离乡时漫天杨花。吴夫人惊呼时,我已阖目,案头残烛犹映着未写完的诗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后世或骂我乱政,或誉我变法,然青史丹心,终付与钟山云月、瓜洲春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