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大靖老师的写作课程,感觉化解了很多自己在读书方面的误区,与大家分享我的复盘。
读书的收获其实跟数量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应该走出数量焦虑,不要盲目追求数量,而要把读过的书化为己用,追求精读,这样才是正确的读书方式。
一、 边写边读才是真正的精读
毛主席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本书其实不是读懂的,很多时候是“写”懂的。我们要学会“转述”书中的内容,才可以把书中的知识化为自己所有。
读写之间是螺旋上升,而不是先读后写,读书最重要的目的是读后的思考以及思考后的行动,没有经过思考的内容只是信息。我们通过“写”,才能把信息变成实际的东西,写作即是思考。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小胜”才是一件事情除非不那么考验毅力,才可能持续做下去。大事化小从写卡片开始,写作被简单化,思考才更容易发生。
写作素材哪里得?阅读时、听课时、聊天时,我们会得到某些触发思考的点,这些就是我们的素材来源,努力关联自己的思想变化、认知变化、身边的人事物,再写出行动清单,这就是转变的开始。
读书一旦有了思考,与自己关联起来,就能避免重复踩坑;借力打力,及时复盘,从作者以往的经验中汲取经验,就能减少自己走的弯路。
读书时不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要深入其中。
“笔记思考”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以自己想说的内容为主体,而应该以“能够让对方接受的内容”为主体。也就是说不要站在传达者角度,而是应该站在“接受”的角度来思考。(——大岛祥誉《麦肯锡笔记思考法》)
读书卡片的关键:给别人讲明白,而非用于自己复习。以一个成人的方式,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将知识停留在书本上。
二、 如何边读边思考
读书第一步要明确自己的阅读动机,如果没有阅读动机(不想读),那么可以将这本书先放一放。确定了阅读动机后,开始阅读时可以标注出书中的金句、触发自己思考的句子,边读边思考(写读书卡片)。
通常我们总会循规蹈矩的从第一页开始阅读,其实大可不必,如果有必要,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章节下手,反而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思考,要让书为自己服务。
读书时,我们有任何洞见都要去联想、去思考、去追问,这样深度思考后写出来的内容就会有差异化,体现出写作者自己的价值观、精神的力量,这样展现出来的内容,才会让写作者在公域写作中呈现极大不同,从而吸引到别人。
三、 要有体系的去读书
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我们通过读书获得的知识有悬挂之处,而不是让读过书像散乱的砖块一样,零七碎八的存在于大脑之中。否则,我们读得越多就是越浪费时间,至少是效率不高。
日趋完善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帮助我们结构化的输出,这样才不会总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而言之,读写不分家,边读边思考,要用读过的书为自己建一栋楼,提升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成年人读书真正的意义所在,否则读书只是我们聊天中炫耀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