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带女儿去老公同事家里做客,本以为两个相差两个月的小女孩应该会很喜欢在一起玩,然而自始至终两个小朋友好像都不在一个频道上,一个读书、一个玩玩具,各玩各的、互不理睬,即使我们两个妈妈不时引导她们一起玩,但一般几分钟后又恢复常态。
孩子在玩儿,我们大人就开始聊天,这位叫苹果的女孩儿的妈妈告诉我,苹果最喜欢看书了,每天都缠着爸爸妈妈给她读故事书,自己有事没事还会对着绘本自言自语,而且只喜欢在家看书不喜欢出门,每次出门都要磨蹭半天才肯由爸妈抱出门……另外他们夫妻俩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报早教班、为了孩子家里不买电视等等,总之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
后面苹果妈妈还说了很多,大意是女儿能这么爱看书,她感到自己的付出没白费。然而望着眼前这个不到两岁半的小女孩呆滞的目光以及超乎同龄人的安静,我突然不知道该对这位妈妈说什么好了。
不可否认,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让我们开始恐慌焦虑,生怕自己被淘汰,于是在无助时把成功的任务压在了下一代身上,还美其名曰:“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可是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当奖牌、分数成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当孩子的童年被满满的辅导课占据,当成人后的他们陷入迷茫不能自拔,这还能说是为了孩子好吗?
赶紧慢下脚步和孩子享受她(他)这个年龄该有的天真烂漫吧,别自以为是的揠苗助长了,否则终会害了孩子。
02
今年过年回来,就一直在纠结要不要给女儿报个早教班,于是特地去离家几站地的一家全国连锁早教机构咨询,希望上一下试听课看看效果,就在那一次,我在那里见到了三岁的朵朵。
刚开始朵朵妈拉着朵朵读绘本,但是由于旁边有几个玩耍的小孩,引得朵朵也想去玩,但是每次都被妈妈怒吼着拉回来读绘本,让旁边几位妈妈一脸惊讶。轮到朵朵这个班上课时,妈妈面对哭闹的孩子,又以上班为幌子让老师把哭着找妈妈的朵朵拉回教室,上完课才能出来。见我正看得入神,前台咨询的老师告诉我:“朵朵小时候生过病,所以智力比同龄人要逊色一些,学东西要花更长的时间,她妈妈为了让她不至于落后其他孩子,每周都坚持过来上早教……”听着楼道里朵朵哭泣的回音,我心头莫名一紧,明明已经不幸的孩子,为何不能给她多一点时间和耐心呢?难道非要用这种在孩子看来很残忍决绝的方式来培养那些迟早会学的东西吗?
还记得有一期《妈妈咪呀》中,那位有一个智障孩子的母亲陈叶芝吗?背井离乡独自抚养孩子、一点点教孩子读书认字、将患有强迫症的儿子从死亡边缘救回来、为儿子筹备演唱会,每一步她都比常人辛苦百倍,然而当评委们为这份伟大的母爱而不断褒奖时,陈叶芝却说:“不,老师您说的不对,因为如果不是他,我不会想到自己今天能弹钢琴,更不会想到能成为琴行老板,所以我应该感谢我的儿子”。
对于有些不完美的孩子,许多成人把注意力聚焦在他们的缺陷上,而忽略了他们的优点,忘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纵然在养育过程中成人要付出很多心血,可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惊喜却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在彼此成长中互相关照、相互学习,从而成就了彼此。
03
法国自然主义哲学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自然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想期,5岁才有形象思想,8~12岁是回想力最好的时期等等。如果成人提前介入,那么这一阶段该有的潜力和成长就会被弱化甚至消失。
所以别着急给孩子硬塞一些他们这个年龄不该学的枯燥内容了,放开手让孩子自如的探索周围世界、不断的认识自己,用澄澈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的美,不要催促、不要评判,只需温柔的陪伴、静静的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