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俗话说,文章憎命达,我对此深有体会。
每年两个期末月,都是我文思泉涌的时节。面对考试的压力,对自己平时的懒散悔不当初,并对新学期许下美好的承诺,已经成为一年两次的固定节目。只是很可惜,那些希冀都很少实现。当最后一科考完,课件一扔,笔记一收,一觉过后,就再也找不回那种惶惶与急切的感觉。于是乎,又是几月刷刷过,又是一度考试时。
我曾经给自己制定详细的计划,大项目,小规程。事无巨细,也做到了立马实行。但最后完成二三件,其余的不了了之。于是我每年都回望自己微小的进步,把希望留给明天。直到,我终于望到明天的终点,才害怕于逝去的昨日。原来我在时间的作用下,自己将自己摧毁。
以前,我无所不能,现在我在想,我还能作甚。自信的消失不来自于环境的否定,它源于自己对自己的质疑。
当下,过往,未来。学业,成绩,就业。压力无孔不入,挤压着本就不多的自我。在生存的前提下,我似乎只有两个选择:挣扎出空间,或者,延缓着毁灭。
可笑的是,我却只能在这种压力临迫眼前的时刻的才能感知它,让它驱动我。而这种麻木又恰恰是压力的根源。我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心向善,奈何未尝从善其乐。
(二)
我不知道我的成长是否正常,因为我似乎总被一种“从大局角度”的思维牵制着。干好一件事之前,偏要了解它的全貌。偏偏能力所限,后者极难达成。于是时间流逝,两处皆输。直到我跌跌撞撞的拥有了一定的平台,却发现,如果我处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也许并不算晚,但很可惜,造化弄人,现在为时已晚。
我曾经归根究底地思考,我为什么会产生对自我的质疑。从成长环境,生活阅历,知识摄取,心理行为,甚至形上道理等等角度思考我自己。结果我发现,想从客观、宏观角度分析自己是不可能的。因为自我探究就像是一个我不能理解的递归。用自己的函数反馈自己,结果必然不是客观的。反而会在探询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异变。
(三)
但我从来不是一个喜欢放过自己的人。既然我在天性的驱使下没能过得更好,那么我便要把天性修正成我想要的模样。客观上的迟缓已成事实,但对自我来说,随时都是恰当的开始。
我不禁要想,为何以前的我没能有如此的决心和执行呢?我宁愿把它归为缘分。不是谁都需要经历过深刻的自我反思;不是谁都需要否认过去的自己,承认自己的失败。我不愿多想,也不用怨愤,定数既成,勉力而行。
我这般鼓励着自己,想到同学对我的评价,心中反生一道窃喜。这不是我该有的情绪,于是我反问自己:不感慨吗?不忧伤吗?不焦急吗?不往复吗?我说,都有的。我毕竟平凡。虽然我喜爱孤独,但每当深夜,我也会黯然神伤,也会期待一个类似扭曲的朋友,分享经验,互舐伤口。只是很可惜,从经历上本就稀罕的个例,又客身他乡。心犹在,志难酬。
(四)
其实以上的这些话题,很多都是两三年前我自己要求自己写下的东西。但彼时,机缘未到,修为尚浅,遗憾不深。种种因果,让我不由得敬畏。
我觉得此时是一个改变与总结的时机了。于是,我提起了笔,哦不,我敲起了键盘。
发布感言:
感谢简书创造的这么一个写作的机会,本来我只是想吐槽一下自己,没想到写多了。写完后,倒有种莫名的仪式感。这些文字,本来是很私人的。但有话说的好,因缘际会,我觉得此时此刻,我应该把话说出来,这对自己是一种鞭策,也好让他人更好的了解我,也从中汲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