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31 by FelixPeng, Guangzhou
书名:《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
作者:保罗 .瓦茨拉维克 约翰 .威克兰德 理查德 .菲什
翻译:夏林清 郑村棋
版本信息: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1版
说明:本文是参加开智读书会第二期活动的读书小结,具体过程可参见前几篇摘录笔记。
壹 .作者其人
本书是由保罗 .瓦茨拉维克 、约翰 .威克兰德 和 理查德 .菲什 三人合作撰写的。三位作者都是精神病与行为科学及心理学领域的专家。
理查德·菲什(Richard Fisch)是帕洛阿尔托心理研究院精简治疗中心创始人,并担任该中心的主任。保罗·瓦茨拉维克(Paul Watzlawick)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与行为科学系临床教授,并且他和本书的另一位合著者约翰·威克兰德(John Weakland)也是帕洛阿尔托心理研究院精简治疗中心研究员。所以,书中举出的许多例子都来自于精神病或心理咨询领域之中的案例(或者病例)。
貳 .改变其义
作者对改变的研究,引入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数学中的群论的概念;一个是逻辑学中逻辑类型的概念。 具体概念可参见第一篇摘录笔记,或参见原书第一章。
“群论”跟本书论题“改变”最相关的一个性质--一个群元素通过群运算得出的结果也属于该群。而逻辑类型理论,有能力通过现有的逻辑运算,得出不属于原来范畴的新元素。
由此,作者提出了对改变的两种划分:
第一序改变(同一层级内的改变,一种改变发生在某一系统内,而系统本身维持不变)
第二序改变(改变之改变)另外一种改变发生时,则改变了系统本身。
个人认为,这是本书最最精华之所在。也是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观点。
作者在第二章中阐述了,人们面对问题时代三种主要的错误模式:
a.企图以否定问题存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应当有所行动,但无人采取行动
b.企图改变某种困难,而该困难以现实的观点来看,不是无法改变,就是根本不存在:不应当采取行动,却采取来行动。
c.犯了逻辑层次误置的错误,而导致为没有结局的游戏。这可能有两种情况:
其一,试图以第一序改变改变某种状态,而该状态必须从更高一级的逻辑层次才得以改变。第二种情况正好相反,当第一序改变即足以解决困难时,却试图促成第二序改变(例如,不满意别人行为的改变,而进一步要求“态度”的改变):在错误的层次上采取行动。
第三章至第九章几本就是在这几个问题上展开进行详细探讨,同时中间夹杂各类例证。可参见第二、三、四、五、六、七、八篇摘录笔记,或参见原书第三至第九章。
三.意犹未尽
也许是因为作者背景的原因,作者所举的例子,大体都属于精神病学或心理咨询的病例。每次看例子都有一种从云端被拉回泥土的感觉。“改变”这么高大上的哲学论题,硬是回到精神病见闻录的即视感。如果例子能更多的涉及其它的领域,本书就完美了。
四.获益匪浅
本书关于改变第一序第二序的划分,可以列入查理.芒格所推崇的基础学科基础理论的标准。可以用这一理论作为对人们行为的一个判断模型--人们某个所谓的“改变”“奋斗”“革命”“创新”究竟是一种真正的进步与跃升,还是仅仅是一种无畏的挣扎。
例如对于有理数范畴来说,加减乘除是挣扎,而开方则是一种可以突破有理数打到无理数的跃迁。对王朝革命来说,秦汉时期的革命(或者战乱)决定了中国是一个现在的大一统帝国或者类似欧洲多国体系的的道路选择,而后续的革命则只是轮回般的改朝换代。
作者的改变关于第一第二序的划分判断,可以加入查理 .芒格式的检查清单--可以作为避免陷入自我感动,自我陶醉的特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