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么,怎么做才真正叫做“识时务”?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的人生经历,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1、不愿入朝为官
萧何在未追随刘邦起事前,是秦朝沛县的小官吏。秦朝御史到泗水郡督察工作,萧何被抽调随御史属官去办事,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清清楚楚。萧何因此被提升担任泗水郡卒史,年度公务考核名列第一。秦朝御史打算入朝进言征调萧何,萧何一再辞谢,这才没有被调走。
萧何为什么不愿入朝为官?因为他可能对天下大势已经有所预见,意识到秦王朝的政权无法长久。也就是说,识时务,需要看透大势。
2、必要时,需要纳“投名状”
汉二年(前205),刘邦联合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被留下来守卫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等事,萧何总是事先向刘邦禀报,得到刘邦同意后,再施行这些政事;如果来不及禀报刘邦,萧何便酌情处理,等刘邦回来后再向他汇报。可见,此时的萧何权力已经极大。
汉三年(前204),汉王刘邦与项羽在京县、索城之间对峙。期间,刘邦曾多次派遣使者“慰劳”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为您着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
萧何听取了鲍生的谋划,把能打战的族人全部派去战场,交给刘邦指挥,这相当于是向刘邦纳了“投名状”。刘邦收到萧何的“投名状”,果然十分高兴,不再“慰劳”萧何。刘邦夺取天下后,论功行赏,萧何功居第一,群臣不甚服气。刘邦旧事重提,说:“诸位只是单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3、有些事主子不便开口,需要心领神会主动为主子分忧
汉十一年(前196),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前往平叛。刘邦尚未归来,韩信的手下向吕后(吕雉)密告韩信谋反。吕后找萧何商量对策。萧何于是设计诓骗韩信至长乐宫,将韩信扑杀。
想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力推韩信为大将,对韩信是何等重视与推崇?然而时至今日,萧何为什么对韩信却是说杀就杀,下手毫不留情?
有人认为,萧何这是屈服于吕雉yin威,与吕雉同流合污。不过我以为,萧何如此决绝杀韩信,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萧何早知刘邦心意。
在刘邦打败项羽坐上龙椅后,韩信便成为刘邦心头上最大的一块心病。刘邦想杀韩信,却又没有足够的理由。对此,萧何可能心知肚明,故而他才会毫不犹豫地配合吕雉对韩信痛下杀手。假如刘邦没有杀韩信的意思,萧何怎敢杀韩信?
后来,刘邦听说韩信被杀,便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萧何的卫队。刘邦此举,便足以说明萧何猜中了刘邦的心意,他杀韩信是替刘邦解决了一大难题。
4、封赏未必是宠信,不该拿的就别拿
萧何因为杀韩信而得到刘邦的加封,许多人都向萧何祝贺,唯独召平表示哀悼。
召平原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沦为平民,家中贫穷,在长安城东种瓜。召平种的瓜味道甜美,人们便依据召平的封号,称他种的瓜为“东陵瓜”。
召平对萧何说,皇上风吹日晒,统军在外,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战事之险,皇上却增加了您的封邑并给您配置卫队,这并非是皇上宠信您,而是因为之前淮阴侯韩信刚刚在京城谋反,皇上对您有所怀疑。希望您辞让封赏不受,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军队,那么皇上心里就会高兴。
萧何按照召平的建议去做,辞让封赏不受,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军队,刘邦果然非常欢喜。
5、主子最怕功高盖主,该自污就自污吧
汉十二年(前195)秋,黥布反叛,刘邦再次亲自率军征讨,萧何则与刘邦讨伐陈豨时一样,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捐助军队,并在后方勤勉地安抚勉励百姓。不料萧何越是这么做,刘邦越是不放心,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何在做什么。
有个门客劝告萧何说:“您位居相国,功劳数第一,还能再加功吗?您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已有十多年,民众都亲附于您,您现在还这么勤勉地做事,与百姓关系和谐,受到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震撼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田地,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来败坏自己的声誉?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
这个门客的办法,就是教萧何自污。萧何照做。刘邦征罢黥布回来,民众拦路上书,说萧何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等罪行。刘邦回到京城,萧何觐见。刘邦笑着对萧何说:“你这个相国竟是这样‘利民’!”刘邦笑罢,便把民众的上书交给萧何,说:“你自己向百姓们谢罪吧。”
刘邦能对萧何如此说话,可见萧何自污很有成效,刘邦对萧何已没什么疑虑。
遗憾的是,萧何此时却画蛇添足,趁机为民众请求说:“长安一带土地狭窄,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已经废弃荒芜,希望让百姓们进去耕种打粮,留下禾秆作为禽兽的饲料。”
刘邦因此大怒,说:“相国你大量地接受了商人的财物,然后就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上林苑!”于是把萧何打入牢狱。
萧何以为自己不居功,为民请命难道还不行吗?萧何为民请命自然是好事,但萧何临了临了还是忘记了门客之言,忘记了刘邦对萧何最忌讳的是什么——萧何太得民心。萧何为民请命,在刘邦眼里就是笼络民心,就是在与自己争民心。
这真是伴君如伴虎呐!可见“识时务”,不仅要看透大势,也要看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