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苦,不是自己体会出来的,是经由他人之口说出来的。
最近大火的电影《隐入尘烟》,向我们展示了生活在西北荒凉地上人们的苦痛,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大家留下的眼泪,一半是因为剧中人的悲凉,一半是由此将自我生活中不如意事放大所致。
人世间的种种,苦多乐少,是为常态。我们在岁月中蹉跎,埋头过日子或抬头奔前程,是感觉不到苦的,我们能切身感受的,是难。
日子是修炼,是一个个难关的攻陷,我们在搭建攻城梯时,必是心无旁骛,因为稍有不慎,便是败退。我儿时生活的农村,乡亲们基本都靠在土里刨食生存,一年一季庄稼,一亩地产百来斤粮食,多数人家无余财,攒上几百块不知道该藏到哪里,手绢包了又包,一会塞在矮柜的衣服下,一会心觉不妥,拿出来埋在面柜的粮食里。当时人们最大的愿望是能去县城里讨个生活,一月挣个几十块回村头都能仰上半月,哪怕,他们在城市里任人欺凌,哪怕,他们在工地上唯唯诺诺。
没人说苦,说出来让人笑话。日子是往前走的,淳朴的乡亲们不懂文学哲学艺术,却懂得,不要纠结于现下。你成天自怨自艾,地里不会自己长庄稼,猪牛羊不会自己上膘,老婆孩子不会平白无故多出一件衣裳,餐桌上也不可能自己生出红烧肉。
过去农人的坚韧不拔,不是什么优良品德,是诸多因素下困顿于斯的无奈。
《隐入尘烟》中贵英和有铁的形象,在农村不是普遍现象,一个村有一两个,就像树先生那样的守村人一样。大家痛恨人们对他们的冷漠和无情,实际上,这样的人物在村子里遭受的,更多是无视。
作为生活在社会中一份子,无视才是最为可怕的状态。他们生,或者死,不过是村口聊天处的闲话,好似嗑出的瓜子皮,吐了也就吐了,掉到土地里,很快消失了踪迹。
我们观看影片时之所以有感触,那是由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视他人,过分的强调自我,已经是潜移默化的规则。我们向往着人情相近,可现实总让我们保持着敏感的神经。
少了倾诉辛酸的人,我们便把不如意无限放大,苦,才比比皆是。反过来看,为什么人世的苦要隐入尘烟呢?因为这是看不见的东西,它藏匿于我们的心底。有铁那样的木讷人,不会觉着自己苦,他只会感受到甜。我们看到的心酸,是他的平常,他已经习以为常。有了贵英,他方知世上有不一样的日子,每天有不同以往的期盼,烟火煮着柴米油盐,袅袅炊烟,于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快乐。
现在社会中,苦与欲望紧密相连。我一友人,成天说苦,他的生活也确实悲催:拖欠的债务,巨额的开销,委顿的事业,不到四十岁满头白发,原本美满的家庭如今已不和睦。
其实,相较很多人,他能够很容易地摆脱困顿。大房子换成小房子,两辆车卖掉,买一辆便宜的代步,公司关掉,去当个高级打工仔,烟抽的次一些,酒喝的便宜一些,爱人的化妆品实用一点……
友人唉声叹气哭诉时,我如上劝他,他竟然生出怒气:“那怎么行?日子怎么能回头?我只剩下这些东西了。”许是怀疑我对他羡慕嫉妒恨,从此我们江湖路远。
许多时候,我们放不下所谓的苦,甚至搞笑的执着于苦,以为苦过了会有更大的甜,从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生活之乐。聪明人的思维,经常自误,聪慧者的脾气,尤其执拗。
《隐入尘烟》中的贵英和有铁,他们不是聪明人,他们只有彼此,也仅珍惜彼此,他们的欢乐,是热炕上有个人呢说话,是锅里蒸出来的白面馍,是舍不得吃的煮鸡蛋。荒漠上的土房子,唯有炊烟可以使晚霞温暖,朝霞有盼。
我们对剧中人的同情是廉价的,我们的眼泪却无比真诚。在这个哭笑不由己的年头,流流泪没什么不好,万不能由此对生活感到失望。我们不缺欢乐,缺少的是一颗安安静静体会生活乐趣的心。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让自己笑的理由,愿每个人都可以把苦当做岁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