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学记》第三讲:三境之“独影境、带质境”
原创 释大愿 大愿法师 2019-11-09
独影境——
我们阐释独影境。“独影唯从见”,这个就刚刚相反了。也就是说性境是真,独影境就是假,带质境就是半真半假。“独影唯从见”,独影境与性境完全相反,独影境是能缘的心的虚妄分别而变起之境,我们的第六意识,独头意识——我们坐在那里胡思乱想,脑海里面想,想我一个亲人,某某人,我一想到他,我脑海里面就浮出那个人的样子出来了,你说那个是实法,还是假法呢?假法,独影境。
独影境不是色法实种所生,而是第六识见分的一部分,跟随见分同一种而生,所以它是叫做“独影唯从见”,它是随第六意识的见分,而同时生起的,所以叫做“独影唯从见”。因为独影境的相分,本身没有自己的种子,所以只能够从属于见分,独影境的性质、界系、种子等等,都与见分完全相同,而且独影境又包括了“有质独影境”和“无质独影境”。
“有质独影境”就是说,它虽然是独头意识,脑海里面想出来的,但是现实之中存在那样的人、事、物。比方说你想起你某一个亲人,是在你脑海里面映现出来的,这是独影境,但是现实之中仍然还是存在这么一个人。或者还有一重,从法上来说,是意识缘真如,真如是我们要显发的。
“无质独影境”就是独头意识。它去缘那些现实之中不存在的龟毛、兔角这些,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带质境——
接下来我们讲带质境,带质境是介于性境和独影境之间的一种境,半真半假。带质境是指能缘和所缘都有实质,但是这个中间产生了错觉,见分不能够如实地认知而产生的错觉,叫做带质境。那就是后两句:
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这个要稍微用一点心思就可以明白 。“情”、“本”,是什么意思?“情”是指能缘的心,“本”是所缘的境。你把这个听明白了,后面就容易懂了。“带质通情本”,这个带质境是通于能缘心和所缘境,在这个中间产生错觉了,又包括了真带质和似带质。真带质就是末那识的见分去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似带质是第六意识:比如晚上走路看到一条草绳子在路上,这个第六意识是实种,草绳子也是一个实在的色法,但是它产生了错觉,它把草绳子当做是一条蛇,然后生起害怕的感觉,这样,所认为的那条蛇是似带质境。也是有个偈子可以阐述真带质和似带质:
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
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
我们略说一下。“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
”是说什么?“以心缘心”,就是以第七识末那识的见分,这个心法,去缘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也是心法,“以心缘心真带质”;但是它产生了错误的执着,它就认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就是“我”;所以就产生错觉了,误认为阿赖耶识是常、是一、是主宰义的我,然后执着为我,恒审思量,把阿赖耶识的见分当做是末那识自己的相分。我们要知道阿赖耶识的见分,它不是自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所以称之为真带质境。
“中间相分两头生”,那就要讲这个相分的性质了。这个相分的性质是怎么来的?相分的一半与所缘的阿赖耶识同种生。阿赖耶识是属于无覆无记性,所以这个真带质境一半的性质也是属于无覆无记;真带质境的另一半是从末那识的见分而生。末那识是属于有覆无记,有染污的无记,所以这个真带质境的另一半,它的性质是属于有覆无记。这个叫做“中间相分两头生”,也叫做“性种等随应”。也就是说产生的这个错觉,这种相分。真带质境的性质既有有覆无记、也有无覆无记,所以叫“中间相分两头生”。
“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好像我们前面讲的例子,第六意识:晚上走路看到一条草绳子,它去缘这个草绳子,误认为是一条蛇,然后生起害怕的情绪。这个能缘、所缘,都是有实质的——能缘的第六意识、所缘的草绳子,它都是有本质的,实法;但是这个草绳子并不是一条蛇,所以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这个叫做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这个蛇从哪里来?当然不是从草绳子来,而是从他第六意识的见分而来,产生的这种错觉,所以叫做“中间相分一头生”——从第六意识的见分那“一头”,同一个种子生起来的。
这样,我们对于三境基本上比较清晰一点了。性境、独影境、带质境都清楚了。前五识是在三境之中只能够缘性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