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笔字已经五周了,一直被老师和学友们误认为是非常用功的学员,其实不然,花在写毛笔字上的时间也不过只占一天中的一两个小时而已。虽然时间不多,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是很想写出来,不为博眼神只是期望和我一样喜欢毛笔字的人来此喷一喷,能够得到您的指正,毕竟一家之言。
有天老师布置了写安字的作业,当时觉得好难写啊,难在安字的构架,看上去有些歪,字形是整体向左倾斜了的,可却偏偏要表现出那种字正腔圆的感觉,写了好久,这个安字还是歪歪倒倒的样子,尤如一名柳河畔间买酒的汉子醉倒在青石巷上,软塌塌想扶却又扶不起的怨恨感。终是写了许久,停笔倦乏得只剩下看的精力。写的时候关注的只是一个个的单字,但此刻眼前却是一排排一列列作为一个整体的字迹。笔划是不同的,但能引起整个字有很大区别的却是那一长横,若平若倾有如天平上的砝码,但也更象是农夫膀上的长根扁担起着平衡的作用,有了几分一笔定乾坤的奥妙之感,想到这里不觉精神一振,又多写了几排感觉好了许多。
写完“安”,老师又布置了一个“嚴”,对于书法而言,我的零基础只可说是写字,但是我认为从写好字的这个层面上来说可分为二个方面:一个是字的架构,另一个是字的笔划也就是老师常说的笔法。我想着笔法的效果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与积累长能达成的,一时写不好,老师也不会责怪,而字的架构是笔划方位的问题,这个只要位置处理正确就可以了,所以便在练习中加重了对字形架构方面的关注,一旦达成,便开始笔法的练习,这样就可以取得进步的速度快些。我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练习的,但也不仅仅只在于此。
看帖看得最多的是字形,比对得最多的也是字形,所以也就忽略了笔法。当老师评论我的字缺乏力道的时侯,我才发现了还有这个问题,对比师兄的字才发现笔力的重要性,所以我将注重力转向老师写字的视频上。我观察老师的毛笔是怎么用力的,反反复复,不再看帖。刚开始总是毛毛糙糙的,只能看到毛笔在纸上以各种角度的弯曲,实在难以想象怎样将手上的力量加诸于毛笔之上,并通过柔软的笔毫得以释放出来,这的确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但却又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视频中毛笔笔毫的弯曲,笔毫与纸之间的摩擦让我感觉到了力量的源泉。但我用毛笔按压下去,笔毫上的力道是有了,但难以达成老师所说的中锋用笔的要求,完成捻管难上加难,这是由于运笔自如的话难免会有生硬感。练毛笔字的纸都是很粗糙的,这样很容易产生笔与纸之间的摩擦力,也许这是发生笔力的一个途径。同时我记起了老师曾经说过毛笔的笔毫是有韧性的,选择毛笔时毛笔有四德一一尖圆齐健,其中的健是指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也许弹力也是可以用上的,于是我就试了试,书写时手不加按下去的力,而是随笔自身的摩擦力和稍微向下提按之后的毛笔自然的弹力,这样书写当时给我的感觉是一种自然流畅,写后觉得字的线条有曲线美。下图是我试写之前和之后的效果对比,感觉后者线条更有一种曲线美。当然应为控笔的原故,如果线条再细些架构再完美点就更好了,毕竟当时才学了三周。
古人的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对美的看法在于是否合乎于天然,也就是什么都喜欢自然,例如中国的园林是不规整的,她将大自然的风景按比例缩小后放进了后院,是不约束而又自由发展的,外国的园林则是几何形,具规则性的约束感,体现了一种计划好了的人工秩序的理念。我想毛笔字的美也应该体现的是一种自然美,所以他应该不会为了体现字体的力道,而刻意地去加力,倒应该是求法于自然,采取的是顺势借力。我也可以从中理解为什么安字的那长横会带有弧度,这纯粹是一种自然的笔法所造就的唐朝的薛稷(因与我同姓引起了我的兴趣)家中收藏了大量名家的墨宝,他临摹的就是褚遂良的字体。但我发现他的字体比褚体要更加纤细,一般字体越粗是越能体现力道的,所以薛稷的字体写得这么纤细是很难发力的,唯一的解释是要体现文字线条那种文弱的优雅和俊逸。如下图;
由于这个理由,要取法于自然,所以写毛笔字便不去看帖,使得飞扬师姐批评了我,但我想想,她对我的批评是有道理的,看帖是王道,但我的看却已经不是师姐所说的那种看了,我的看不再是形,接下来我要谈的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了。
这不是我所上的第一幅图吗?是的,但这图与上图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我所标记的123上面,这是我要讲的所有内容。事情往往回到原点的时候也许就能画上句号。老师很奇怪地要我发张我持笔的姿势给她看,于是我发了给她看,结果她说我的笔拿得太高了,必须低,要低,这样才能表现笔法的细微之处,因为拿得低就方便控笔,我也觉察到了这点。我的毛笔出锋3.0cm,按照老师说的比例则写出的字大概在30cm左右。持笔的最高高度不超过20cm(这是以拇指为准来测量的),于是我按照老师的说法来书写按笔法来。由字帖看,标记1和标记2是有连续性的,这就是所谓的笔断意连,如填实来其实就是一笔呵成的,标记2仔细看的话能看出那一提起笔处的线条是很厚重的,有两种可能,笔者在这里要么是顿了一下笔,要么就是后来为求线条的圆润加了一笔,但我更愿意相信笔者是在这里顿了一笔,因为从标记2中可以看出这笔有一个拐点,这拐点是用了力的,很明显的是在借力,而标记2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借力点,这一顿让我想起了由侧锋转中锋,这样笔法的转变不是要达到这样笔划形状的原因,而是因为笔者要由这样的笔法来借力的原因,这里的借力实质上就是欲扬先抑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这是由于不能直接将力刻意地去加诸于笔毫之上,要求法于自然便只能这样。用了力却又藏而不露,尽显自然,藏锋的动作不也是欲扬先抑吗,更何况这动作又有能使笔划圆润起来的好处,又何乐而不为。所谓的笔法可以达到三方面的作用,一、可以借力,不露痕迹地尽显力道之美;二、可以体现字形之美;三、可以还到字形的连续性。标记1和标记2的连续性又体现在这一大跨度的撇上,这种撇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我用老师规定的执笔的这种高度来写出褚体的这种跨度,说实话,我很难完成,很难拐到这个弯度。当然学友有可能会质疑,因为他就可能做到了这点,但是如果将标记1和标记2在意识形态中连而在实际中断笔写的话可以,但如果真正2个标记连起来写的话(我后来完成这个撇的时候断的地方是悬空了的,那种低度的转笔你是很难跨过来的,我试过,当我持笔高度最低40cm可以做到,而当你二个标记连起来写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个撇不是你用手指的转动捻管完成,而是用腕力进行加上翻转后产生的反作用力来完成这样一个大跨度的看似有些圆弧的撇。到此为止,书法中的力来自于一、笔毫与纸之间的摩擦力;二、来自于欲扬先抑或是翻转下的反作用力(手指上的捻管之力);三、腕力。
现在再来说标记3,那一挪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粗,感觉有补刀之嫌,但查过他的其他挪,都有那么粗,只好排除补刀的可能。但我码了这么久的字,现在应该可以清楚一点的是,褚的笔划几乎每一笔都有一个着力点,分析好这些着力点的分布以及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产生的这力,几乎是不用看帖来练的,挪字的笔划那么粗,是由于他是以着力点来收笔的,以显示笔划的力度。
该是总结的时候了,书法的美我认为不在于形,而在于它所展现的力度之美,不在于笔态而在于笔势,锋可出芒,钝则显势,但无论锋也好,钝也罢,则都是用力才能表现好的,而不是空有形,但这力应为自然之力,顺势而为,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是心、手、笔的谐和。在此我所要表达的可以完结了,不知道学友们有没有看明白,或许我的理念是有误的,但也希望爱好书法的你,正在写书法的你能对我说出你的看法来,那我会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