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是一种以皮肤黏膜广泛水疱、糜烂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医以“整体调理”为核心,针对脾虚湿蕴、热毒炽盛等证型,通过健脾祛湿、解毒通络改善症状。
中医将天疱疮归为“火赤疮”“湿疮”范畴,认为其病机多因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外感毒邪,湿毒郁于肌肤,发为水疱、糜烂。久病则耗伤气血,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一、天疱疮常见辨证分型
1、湿热蕴肤型:水疱密集、糜烂渗液,伴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
2、脾虚湿盛型:水疱反复、创面难愈,伴乏力纳呆,舌淡胖有齿痕。
3、气阴两虚型:皮肤干燥脱屑、愈合迟缓,伴口干盗汗,舌红少苔。
二、案例分享
王女士,38岁,确诊寻常型天疱疮一年,躯干、四肢反复出现松弛性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长期口服激素控制,但胃胀、乏力等副作用明显,寻求中医调理。
中医辨证
该患者水疱渗液清稀、创面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属于脾虚湿盛,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
健脾祛湿方剂加减,配合少量激素逐步减量;同时搭配忌食海鲜、辛辣,增加山药、莲子等饮食调理。
效果反馈:
治疗一个疗程:新发水疱减少,原有糜烂面渗出减少;
治疗第三个疗程:激素用量减至初始1/3,胃胀缓解,创面愈合速度加快;
治疗第四个疗程(巩固疗程):病情稳定,偶有小范围水疱,未再大面积溃烂。
三、健脾祛湿方剂
该方源自《脾胃论》思想,针对天疱疮“脾虚为本、湿毒为标”的特点,以健脾益气、祛湿解毒、生肌敛疮为原则:
核心药物: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白鲜皮、金银花、蒲公英、甘草等。
方解:
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增强运化水湿之力;薏苡仁、白鲜皮:利湿解毒,促进创面收敛;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抑制继发感染;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适用证型:脾虚湿盛型天疱疮(需严格辨证,湿热炽盛者慎用)。
天胞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待疾病的态度,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