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是一本不太容易看懂的书。
有些部分要细细地来回地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甚至有时需要合上书本,暂停下来,放空自己,才能真真地体会作者的意思。
到现在,书中的有些地方,还被折了角,需要再看。
也许,对我来说,父性是个沉重的概念吧。
虽然书有些生涩难懂,每个人特别是为人父母者,都该读读这本书。
为什么呢?
现实是在千万个中国家庭里,有一个缺席的父亲,同时也伴随着一个焦虑的母亲,父亲在家庭里的隐形状态,使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
这也许是很多孩子问题的缘由之一。
父亲的缺席是不是远古就有的呢?
《父性》从历史、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用多元的视角对“父亲”的追寻和对“父性”的反思。
它的作者是鲁格肇嘉(Luigi Zoja)。他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分析家,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主席、意大利心理分析学会主席,写过不少著述。
从全球的角度看,成千上万的孩子,是在父亲缺席下长大的。
这是我们面临的父性缺失的危机。
父亲的衰落意味着社会的衰落。父亲的缺席意味着社会的危机。
作者指出当今父性沦陷,主要是父亲想让儿子们过舒适的生活,却忘记了教会他们如何成为男人。
这也是社会集体无意识的选择倾向。
所以,为人父母者,不得不去再次清晰:
父亲不仅具有供养、护佑、规训的功能,更要能够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