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受人控制?那就成为你自己吧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石柱上的著名箴言之一。事实上,当下国人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实在是凤毛麟角:邻居买房了,我家也要买更大的房子;朋友买车了,我也要买豪车;同事升职了,我就想尽办法升官;孩子的教育则更为典型:社会上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我就让孩子从三岁须弹钢琴,四岁学美式英语,五岁跳芭蕾,如果不这样的话,六岁上小学时有什么东西可以跟别人抗衡呢?六岁上学了就必须报名参加一个奥数班……作出选择时,几人会去思考这些对自己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呢?看来,认识你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笔者从心理学角度来聊聊这个哲学命题。
无数次听过告诫——成为你自己,但一直没有太多感觉,直到人生受挫:最初职业生涯里一直将精力和注意力投在社会和同事的期待里,不曾有太多属于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没有独立的价值观判断和目标选择,个性与竞争力渐失,换来的是岗位挫败、情绪焦虑以及羸弱的身体。痛定思痛,问题就出在没有做我自己。此后调整渐渐找到自己的感觉、找回自己的人生座标,慢慢学会怎么成为真实的自己。 相信很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定也或多或少经历过笔者这样的经历。
壹 生活在别人评价之中,最终将无所适从
春秋时期有这么个故事:一对父子赶着毛驴去集市。半路上父亲对儿子说:“你走累了,骑上毛驴吧。”人们聚集在一起指着儿子说:“这是个不孝之子。”儿子赶忙把毛驴让给父亲骑,人们又指着父亲说:“这是个硬心肠的男人。”父亲只得让儿子一起骑上毛驴,人们又围上来说:“这只瘦弱的毛驴多可怜呀,你们真能狠得下心来呀!”父亲只好和儿子一起下来赶着毛驴走。这时人们又惊讶地拍着手说:“哈哈,这两个人真傻,有毛驴不骑,要在地上走。”父亲和儿子就这样在别人不断的评价声中走走停停、上上下下,直到太阳落山他们也没有赶到集市。
故事也许看起来有点滑稽,但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国人像这对父子一样迷失在别人的评价里?这里有东方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更大可能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和从众心理,然而,别人评价对自己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可以从中收获多少成长性,很少有人深入思考。怎么办?从今开始请对别人的评价保持开放性的判断力!
贰 认识你自己,意义在于防止被忽悠、被控制
如果有人对你作以下描述: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有时会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你真是我的知己,太了解你了……”且慢,这只是巴纳姆效应(或称星相效应)!人们常常会认为一种笼统的、两面性、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实际上这不过是对人性和人格粗略的概括。很多人为赢得他人的肯定评价而患得患失,他们颠倒了自然秩序,把别人评价当作真实的自己,反而将自己意识视为可能可无的模糊认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用意或立场,这种舍本逐末的心理误区让自己在迷途中越走越远。
巴纳姆效应提示我们:不自知的人经常会丧失对自己的理性判断。要真正认识自己,只有一个办法,在现实中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可以保持自我觉察、自我反思,可以从他人不带立场的评价了解自己,可以从重要事情的处理过程中还原真实的自己。这种全方位的观察、对比和外显,慢慢拼凑出自己的模样,真正构勒出一个立体式的自我形象。
叁 认识自己也需要他人评价,但请保持独立和超然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自己的评价,会比自己实际的情况高一点,相反,那些对自己评价太客观的人,容易得抑郁症。同时,心理学还发现人有“证实偏见”的倾向,即人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或让自己产生心理优越感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
自我认知偏差就一定要以外在评价去矫正,正如前文所述,人要学会从他人不带立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但同时,无视评价有时却是正视评价的最好方式,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2004年,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的世界纪录,这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田径金牌,人们评价他是“飞人”,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骄傲”。但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期望他在自家门口再拿一块金牌,但他却因为跟腱受伤退出比赛,人们又评价他是“忽悠人的骗子”,无数难以入耳责骂和人身攻击像冷箭一样向他射来。此后大阪世锦赛,刘翔伤后复出又获得一枚银牌,赛后记者采访,他平静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不在乎比赛名次,更不在乎别人评价,我觉得自己发挥得很好。
刘翔的遭遇是无数经历过成功而后挫败的运动员甚至名人的最常见经历,如果太把别人评价当回事,可能整日都会寝食难安。人们评价事物已经习惯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当事人的自我清醒至关重要,否则个人心境只能处在乘山车上,有些人甚至因此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比如前段时间跳楼的南京万达茂总经理。或许牢记“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的信念才能真正让我们学会人格独立,另一方面,让我们也对那些特立独行者、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独行侠保持一点敬意吧。
肆 保持谦卑和学习,才能不断认识自我、成长自我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次带孩子散步路过家附近的油面摊。他和孩子驻足围观,只见卖面的小贩手脚麻利的将十几筒装好菜的竹捞子放进锅里烫,以很快速度加盐、作料、捞面。十几碗面做好不到五分钟。孩子抬头对爸爸说:“爸爸你和捞面的人比,你一定输”!林清玄笑了笑说道:“爸爸不仅要输,而且会输得很惨”!接着他带着儿子去了包饺子摊铺,看别人一手一个包饺子就如变魔术一样,对儿子说道:“爸爸比不上包饺子的人”。走到水果摊上,见小贩动作自然且快速的将一个梨削成如一工艺品时,他对儿子说道:“爸爸比不上削梨的人”。术业有专攻,生活周围,处处都是我们比不上的人,林大师深知这一点,并让孩子也懂得这个道理。这些市井小人物,每天做着简单而快乐的工作,他们的手艺、他们的工作固然简单,可也是社会生活的护持与必需。抱着尊重和谦虚的内心看待世界,其实正是我们虚怀内心、持续成长的动力。
今年6月29日,传奇商人李嘉诚在自己捐助成立的汕头大学发表毕业演讲,主题是“重塑环境、建立自我”,他提到,想要建立自我,关键态度是“谦卑、谦恭、谦虚”。谦卑具有修复、激励功能,它是虚伪、自大和傲慢综合症的预防针。有思想,有智慧,带谦虚修为的人,是有量度、能长期处理复杂压力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并非唯一有效可行的选择。谦恭的人常带好奇、开明,自胜者强是充实人生的灵丹妙方……。
我们从小就接受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可能没有几人深解其意。等自己长大受挫了,才理解到原来父母、老师讲的是对的,才明白原来领导的批评不是针对我个人,而是在帮助我们成长。
伍 认识自己,才能更自信、更好接纳自己
有个女演员谈到自己童星出道,大学时被很多男生追,追求她的男生,因为都看过她的戏,所以很尊重她,甚至为了迎合她说不少客套话,但和这一类男生在一起时,她能感觉到他们的紧张,相处起来自然少不了尴尬,可她并不喜欢这样。唯独一个男生,因为没看过她的戏,反而和她相处得很自然。自信的人,反而更受人欢迎。
心理学发现,那些陷入焦虑、抑郁等神经官能症甚至精神病患者,最核心的问题是不接纳自己、否定自己,所以一般心理治疗首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建立自信,理解自我、接纳自我。一般来讲,自我成长有两种:一种是一点点找回自己的感觉,找出问题的根本,在鼓励和肯定自己中实现成长;另一种是用挑问题方式逼着自己改变,可是人在情绪低落、缺乏自信情况下从来不可能成长。第一种成长之路是自我接纳,第二种只是在更多努力来打击自己。显然,后一种努力是徒劳的,从来没有一幢高楼可以直接盖在废墟上。
篇幅有限,对于如何认识自己这里不具体展开,一般来讲,写日记、列清单,做测试、询问别人评价,习惯于独处、自我对话,在与外界相处中认识自己,都是认识自己的常用方法。
尼采说过:“你要成为你自己。在成为自己之前,我们需要全方位地认识我们自己,如是,我们才能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更好的、更令自己喜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