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作风防线,守护基层清风
作为乡镇纪检监察战线的一员,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我们履职尽责的根本遵循。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吃喝等“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不良风气尚未根除,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常态化教育和长效化监督上持续发力,真正让纪律规矩严起来、硬起来。
从思想根源破题,要认清“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受党风政风最直接的窗口。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节”,比如节日里的一盒月饼、办事后的一顿便饭,实则是侵蚀党群干群关系的“蚁穴”。这些“四风”问题表面是作风失范,本质是权力滥用,不仅损害群众利益,更动摇党的执政根基。我们在日常监督中发现,个别干部仍存在人情往来的错误认识,将违规行为合理化。这警示我们,破除思想上的“雾霾“比查处具体问题更为紧迫,必须把学习教育作为治本之策,持续拧紧思想总开关。
从监督执纪破局,要把握“四风”问题的隐蔽性。深入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关键要打好教育、监督、惩处的组合拳。在教育引导上,我们通过专题党课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通过案例通报让写在纸上的教训变为记在心里的敬畏,真正破除看客心态。在监督检查上,既要紧盯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清风行动”,也要对乡村振兴项目审批、惠民资金发放等关键领域开展“点穴式”监督。特别是对隐形变异问题,要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发现和处置能力。
从制度建设破冰,要认识“四风”问题的反复性。作风建设既要靠雷霆手段,也要靠制度创新。针对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我们推动建立“廉洁账户”制度,给干部提供自我纠错渠道;针对“舌尖上的腐败”,细化公务接待标准,划出明确红线。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案双查”机制,对反复出现问题的地方,既处理直接责任人,也追究领导责任,防止问题反复发生。
从为民初心破茧,要感悟“四风”问题的危害性。作为乡镇纪检监察干部,我们守护的不只是纪律红线,更是民心向背。去年查处某村支书违规操办婚宴时,有村民直言:“干部多吃一桌酒,群众心里就多一道坎。”这番话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现在我们定期开展走访活动,深入群众听取意见,让监督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继续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标尺,既严肃查处问题,又注重源头治理。通过持续努力,终能让清廉之风吹遍乡村沃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