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论吴又可》上卷诗解23自汗24盗汗25狂汗
题文诗:
不因发散,自然汗出.伏邪中溃,气通得汗,
邪欲去也.脉长洪数,身热大渴,宜白虎汤,
战汗方解.里证下后,续得自汗,三日不止,
甚则五日,其身微热,热甚汗甚,热微汗微,
此属实证,表有留邪,邪尽汗止.汗不止者,
柴汤以佐,表解汗止.表里虽疏,其理则一.
不可误认,表虚自汗,黄芪实表,用止汗剂.
邪盛为实,正气夺虚,有热为实,无热为虚.
或有里证,时当盛暑,多作自汗,白虎下之.
面无神色,唇口刮白,表里无阳,喜热畏冷,
脉微欲绝,忽得自汗,淡而无味,其为虚脱,
夜发昼死,昼发夜亡,急当峻补,补不及死.
病愈数日,每饮食及,惊动即汗,表里虚怯,
人参养荣,汤倍黄芪.里证下后,续得盗汗,
表有微邪.邪甚自汗,伏邪中溃,则作战汗.
目张目瞑,卫行阳阴,阳升发表,阴敛降内.
内有伏热,又遇卫气,两阳相搏,热蒸于外,
腠理开而,盗汗出矣.内伏邪尽,盗汗自止,
设不止者,柴胡汤佐.时疫愈后,脉静身凉,
数日反得,盗汗自汗,此属表虚,宜黄芪汤.
其狂汗者,伏邪中溃,欲作汗解,禀赋充盛,
阳气冲击,不能顿开,忽然不安,狂躁少顷,
大汗淋漓,狂躁顿止,脉静身凉,霍然而愈.
23、自汗
自汗者,不因发散,自然汗出也。伏邪中溃,气通得汗,邪欲去也。若脉长洪而数,身热大渴,宜白虎汤,得战汗方解。里证下后,续得自汗,虽二三日不止,甚则四五日不止,身微热,热甚则汗甚,热微汗亦微,此属实,乃表有留邪也,邪尽汗止。汗不止者,宜柴汤以佐之,表解则汗止。设有三阳经证,当用当用三阳随经加减法,与协热下利投承气同义。表里虽疏,其理则一。如误认为表虚自汗 ,辄用黄芪实表及止汗之剂,则误矣。有里证,时
当盛暑,多作自汗,宜下之。白虎证自汗详见前。若面无神色,唇口刮白,表里无阳证,喜 热饮,稍冷则畏,脉微欲绝,忽得自汗,淡而无味者为虚脱,夜发则昼死,昼发则夜亡,急当峻补,补不及者死。大病愈后数日,每饮食及惊动即汗,此表里虚怯,宜人参养荣汤倍黄。
人参养荣汤: 人参(八分) 麦冬(七分) 辽五味(一钱) 地黄(五分) 归身(八分) 白芍药(一钱五分) 知母(七 分) 陈皮(六分) 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 如人方肉食而病适来,以致停积在胃,用大小承气连下,惟是臭水稀粪而已。于承气汤中但加人参一味服之,虽三四十日所停之完谷及完肉于是方下。盖承气藉人参之力鼓舞胃气,宿物始动也。
24、盗汗
里证下后,续得盗汗者,表有微邪也。若邪甚竟作自汗,伏邪中溃,则作战汗矣。凡人目张,则卫气行于阳,目瞑,则卫气行于阴,行阳谓升发于表,行阴谓敛降于内。今内有伏热,而又遇卫气,两阳相搏,热蒸于外则腠理开而盗汗出矣。若内伏之邪一尽,则盗汗自止,设不止者,宜柴胡汤以佐之。时疫愈后,脉静身凉,数日后反得盗汗及自汗者,此属表虚,宜黄芪汤。
柴胡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二枚) 古方用人参半夏,今表里实,故不用人参。无呕吐,不加半夏。
黄汤芪:黄芪 (三钱) 五味子(三钱) 当归(一钱) 白术(一钱) 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如汗未止,加麻黄净根一钱五分,无有不止者,然属实常多,属虚常少,邪气盛为实,正气夺为虚。虚实之分,在乎有热无热,有热为实,无热为虚。若颠倒误用,未免实实虚虚之误,临证当慎。
25、狂汗
狂汗者,伏邪中溃,欲作汗解,因其人禀赋充盛,阳气冲击,不能顿开,故忽然坐卧不安,且狂且躁,少顷大汗淋漓,狂躁顿止,脉静身凉,霍然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