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我了解到,很多写友有各种各样的经济压力。似乎不得不一面把写作作为一种理想而美好的生活方式,一面又把它作为一种赚钱之道。
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通过写作挣得稿费是好事,值得鼓励。好文章都是文化产品,具有价值,更值得变现。
但是,又有不少写友为此感到难受。写作到底是用来赚钱的,还是用来追梦的,还是同时为满足这两者的?
把文章作为面向读者的产品,就意味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接受读者的“票决”。读者认为你不行,你就没市场、没流量,也就没钱赚。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它像一场场看不见的考试。公开发布文章的人,我想没有人不关注阅读量的,阅读量就像考分一样,在写手的眼中是很分明的存在。每天写一篇文章,就像每天交一份考卷一样,接受着读者的“检阅”。第二天,重整旗鼓,继续写作。我写作十个月以来,体会很多,这算是其中之一。
写作的人,大多格外讲究“初心”。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并不把初心作为写作的第一要素,而只要写出来的文章达到特定的目的,并拿到他应得的钱就够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写下第一个字、第一句话直至整篇文章所需要的一连串动作,是由真挚的情感发动的。无论文章写的好赖,这一点都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在写作初期,我们很难立即写出迎合读者的文字。毕竟,在表达自心上,我们尚且还在亦步亦趋的状态,尚且还在摸索写作和心灵、写作和人性、以及写作和社会、写作和世界等等的关系,尚且还在摸索如何构建和表达这些内容。简而言之,我们大部分人还在探索内外世界、还在学习驾驭文字在这些世界间穿梭。
神枪手要打准的是靶心,厉害的作家要击中的是人心。靶心肉眼可见,人心捉摸不定。要想像神枪手玩转手中的枪杆子一样去玩转笔杆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真难以估量需要多久的历练和修为。
可是,我们有些写作的同道,一面要追梦,一面要赚钱,很是焦虑。赚不赚到钱,是个结果问题,而追求梦想大体上是个过程,它的结果就是实现梦想。除非你把赚钱和梦想牢牢地绑定在一起,否则便不能确保一个既追到梦、又赚到钱的结果,这个结果只能是可能,不会是必然。
我把写作作为业余爱好的我,免去了这样的焦虑,同时也没有太大赚钱的动力,这说不上是好是坏。
一方面,金钱不一定是从为服务对象创造更好的体验中来的。它来源于激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在情绪冲动的支配下做出非理性的购买行为。
你在安全感不足甚至恐惧时,你更有可能花钱买更贵的门锁;你在知识匮乏、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时,你更有可能花钱请老师;你在为贫穷羞愧时,你更有可能买一档理财产品的课程。
然而,是否小偷不再光顾,这不是制造门锁的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你的能力确实得到了提升,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不是大多数老师看重的结果;是否你的银行账户位数增加,更不是理财课程所关心的。
这样的描述不具有褒贬的色彩。很多商人们也会做公益,我并不怀疑绝大多数商人的道德。
另一方面,我写作不是为了让钱从读者的钱袋子流入我的钱袋子,而是希望一是形成我的观点,二是表达我的情感,第三才是使它们能从我的心里流入读者的心里。我尽量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主要是为这些目标。
这并非说明我高尚,而是我确实没有赚大钱的能力。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能力问题。谋生的工具我已有了,我其余的努力只能朝着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