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幼仪,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女子是谁,但是只要说到民国时期的才子才女,如徐志摩、陆小曼、林徽因,大概就知道了这是一个民国女子。
张幼仪跟这几人又有什么联系呢?其实,最大关系的还是徐志摩,而那两个女人只不过是张幼仪从封建裹足女子到银行副总裁的导火线而已。
在封建社会那个时期来说,一个女子被离婚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可是张幼仪人生的逆袭,却是一件多么正确的事情,就连前夫都称她是个有胆量的女子。
被嫌弃的“土BAO子”
张幼仪出生在1900年江苏宝山的一户名门望族的家庭,在清末明初的政治经济地位非常高。
家里有兄弟8个,姐妹4个,兄弟们全都接受了过良好的教育,在政治、金融业都有很不错的成就。而4个姐妹就相对于弱一些,因为那个时候还处在封建社会,所以,对于女孩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不过张幼仪自己却是非常在意自己的教育,十二岁时,在二哥和四哥的帮助下,有幸地进入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原本以为能接受先进的教育,可是才三年时间,张幼仪就收到了家人通知,要她回家结婚。
那时的张幼仪还是思想比较传统的女子,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自然会听从家人的安排。家人自然也不会给她随便安排。
她的结婚对象则是浙江省嘉兴市的一个徐姓实业家,她要嫁的丈夫就是徐志摩,因为徐家祖辈从商,家底自然也很殷实。
知书达礼又识大体的张幼仪原以为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婚后要专心做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没有想却受到了未婚夫的嫌弃。
张幼仪的长相是那种平凡又普通的传统女子,长相也谈不上出众,身材也矮小。所以,当徐志摩见她第一眼后,嫌弃垂下了嘴角,毫不客气地说张幼仪是土BAO子。
但是,当时有人对张幼仪的评价,却不如徐志摩那么低,而是“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
可见,张幼仪的样貌及气质还是可以的,毕竟也是大家闺秀。后人猜,徐志摩是受新思想影响,打心眼里反感家里的包办婚姻,所以把气撒到了张幼仪身上,期望对方知难而退。
从后来,他给陆小曼写的信中就能知晓:
“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已经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实有通道……”
可见,当时的张幼仪正像他所评价的反面一样,胆小、怕事,没有自己的想法,根本不会因为徐志摩的嘲讽而退婚。
张幼仪自己也说过:“对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
其实,张幼仪没被订婚前,就很在意自己的教育程度,她在几个姐妹当中是唯一不同的,现在家里帮安排的婚姻对象不仅文化水平高,而且也门当户对,自然不会反感这段婚姻。
离婚的迷茫
胡适先生曾自嘲地说过一句话:“怕老婆的国度,将是更民主的国度。”
同样是一代才子的徐志摩却不如此。
虽然听命了父母的安排,但还是如刚开始一样,对没有主见的张幼仪没有过好眼色。哪怕张幼仪把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侍奉公婆也尽心尽力,对她的态度也没有任何改变,人心是肉做的在徐志摩这里就不存在。
婚后几个星期里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徐志摩就离开了家去北上求学,一去就是4年的时间,夫妻两人可谓是聚少离多。再后来,长子出生没多久,徐志摩更是撇下母子去了英国,就是想要避开张幼仪。
张幼仪虽然注重传统,但毕竟自己的丈夫在国外,自己也不放心。公婆也不想看到媳妇被自己的儿子冷落,于是书信给儿子,说明了张幼仪过去跟他生活的意思,就让张幼仪也去了英国。
据张幼仪回忆说“我斜倚着船舷,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来的表情的人。”
由此可见,徐志摩对张幼仪是厌恶到了不耐烦的程度,他对张幼仪如此苛刻的态度,让期待见到丈夫的张幼仪心凉了半截。但张幼仪也只能小媳妇般地忍受丈夫的嫌弃。
两个人安顿下来后,徐志摩是变着法的逼张幼仪讨厌自己。他知道父母喜欢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叫另个女子住进家里,就是为了刺激张幼仪。另一边,又跟着张幼仪行夫妻之实。
没多久,张幼仪又怀上了徐志摩的孩子。就在张幼仪以为丈夫开始接受自己时,徐志摩却跟她提出了离婚和打掉孩子的请求,这让张幼仪心里慌了起来。
那个时代女子被离婚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对于胆小的张幼仪来说,更是非常可怕,她非常抗拒被离婚,坚决反抗徐志摩的提议。
张幼仪的坚持,让徐志摩的愤怒地离家出走。在他国异乡,丈夫就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妻子丢在一个人都不认识又陌生的地方,可见徐志摩的绝情。
慌了神张幼仪只好求助二哥,并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给了兄长。
自己的妹妹被外人所欺负,当哥哥的自然不肯。二哥安抚张幼仪说:“万勿打胎,兄愿收养。”
1922年,才22岁的她,被二哥带到了德国柏林,在那里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取名彼得。而徐志摩在她生下的孩子的那一刻却出现了,一见面就提出了他来此的唯一要求,就是要与张幼仪办理离婚协议。
张幼仪见徐志摩心意已决,再怎么不愿也知道强求不来,心一横,就同意了徐志摩的请求。而他们的婚姻,成为了当时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签完字的那一刻,徐志摩的脸上露出了张幼仪不曾看到过的柔和。在看到儿子时,更是一个父爱满满的样子。
回忆起这段往事,张幼仪说:“他始终没有问我要怎么养这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也许,在徐志摩看来,就算没有他,张幼仪也可以在家族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吧,至于情感,却是强求不来的事情。
本身就是两个不同思想的人,很多时候想法很难一致,这也许就是三观不同所带来的悲哀的吧。
幼子病逝后的蜕变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就算生活待她不好,只要孩子健康,做什么都不怕,干什么都不累。
离婚的张幼仪兄长经济的帮助下,开始了一个人抚养着小儿子彼得。看着这个孩子渐渐长大,张幼仪被离婚伤害的心也渐渐痊愈了一点。她开始学习德语,还进入了费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眼看着生活慢慢恢复正常节奏,却没曾想彼得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被送进了医院,却意外病重,被抢救后无效身亡。
徐志摩听闻信息赶来柏林时,却见到了张幼仪哭得无比凄惨、悲痛憔悴的脸,了解了她的境况后,徐志摩才第一次改变了他之前对张幼仪曾经的看法。
现在的张幼仪,已经是什么都不怕了都不怕了。
张幼仪曾说自己去德国之前,什么都怕,去了德国之后,什么都不怕了。也许这跟她开始独立、开始自我学习成长有关。
1927年,张幼仪的母亲去世后,她带着长子回到了上海定居。因为之前在德国学了德语,所以,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
后来,经是二哥介绍,她接受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的位置。
要知道在当时,银行借出的钱很多是已经要不回来了的,为了填补这些死账,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填补。
当时哪个男人都不愿意接这个烂摊子,可是这个坑却在张幼仪的管理下,成功的被救活了。
后来,张幼仪和人合开了云裳时装公司,由她当总经理管理。当时投股的人很多,也包括前夫徐志摩。可见这个时候张幼仪的人生已经成功的发生蜕变。
晚年,她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不是经历了比别人多的苦难,而是懂得内求。张幼仪在被徐志摩伤害后,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不停地学习。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她也迎来了自己新的人生,真真正正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成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