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阅读第二章之后,做了一个很细致的脑图,通过对脑图的讲解,自认为能给自己理解力打到7分,但有关键的3分一直无法拿到,那就是注意力、努力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开这个难题,不得不停下里返回到第一章去寻找答案,终于在字里行间找到了蛛丝马迹。
第一部分 用书中原话解释“注意力与努力”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澄清
虽然书中第二章的标题是注意力与努力,但在第一二章里,作者卡尼曼都没有给出这个两个关键词的概念。而对概念的理解,是我们理解一个知识体系的基础。所以,我想首先要对这两个关键词的概念做出澄清,以便更好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注意力(Attention):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是伴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它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只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对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
努力(effort):努力在中文中指尽量使出自己的力气去做事,只一种做事情的积极态度。结合努力在本书的用法,显然不是指这个意思。在英文的解释中,努力指“exertion of physical or mental power”.这个解释就很明确了,更符合努力在书中的用法,努力指的是花费的身体或精神的能量。
二、注意力与努力的关系
结合这两个概念以及书中不同部分对努力和注意力的描述,我做出如此的判断:
注意力、努力和系统1/2就是一个三层系统,努力在底层,是能源层,系统1和系统2在中间,是运行层,而注意力在最上面一层,是功能层。
以下所有对书中内容的引用都以中信版为基础,如果有英文版,会以(EPxx)表示。
因为注意力和努力都是围绕中间层的系统1和系统2进行活动的,所以,我们首先来看他们分别和系统1/2的关系。
1.努力和系统1及系统2的关系
书中008页:当我们醒着时,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是自主运行,而系统2处于毫不费力的放松状态(low-effor modeEP24)。
书中005页: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system 1 opertates automatically and quickly ,with little or noeffort andno sense of voluntarycontrolEP20)
书中015页:系统2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努力,但其自身却和懒惰,除了必须的努力外,它不愿意多付出,哪怕是一点点。(The defining feature of system 2 ,in this story ,is that itsoperations are effortful,and oneof itsmain characteristics is laziness,a reluctcance to invest more effort than isstricty necessary EP32)。
这三句话明确的显示出了努力和系统1、系统2的关系是:系统1和系统2的运行都需要花费努力。
我们可以想象系统1和系统2为两台想关联的机器,他们有不同的功能,当我们早上睁开眼睛的时候,就好比打开了机器的电源开关(借书中的电表隐喻),系统1和系统2同时开启,开始运行,它们运行时所耗费的电量就是effort。系统1运转的速度快,但耗电量却非常小(no effort or little effort),系统2运转速度慢,经常处于low-effort模式,只有遇到事情的时候,才会加速运转,这个时候,它就是effortful。
书中018页:我们大脑的生活步调(现在我爱用系统2的生活步调来代替)大多像是在悠闲地散步,有时候会变成慢跑,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会如短跑冲刺。(EP34)
既然系统1和系统2都要花费努力来保持运转,我们是否可以控制努力花费的多少呢?不可以!
书中018页:我们也能决定自己要做什么,但做成这件事得花费多少精力,我们就说不准了。(Similarly,we decide what to do ,but we have limited cotrol over the effort of doing it EP34)
书中明确给出了,我们无法控制努力程度,也就是我做一件事情到底需要花费多少努力这个电量,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在生物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如书中18页给出的例子,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我们记住一个4位数所花费的努力也不会比平时做一个加3任务更多。
2.注意力和系统1及系统2的关系
书中006页,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系统都对注意力有控制作用。(The control of attention is shared by the two systems EP22)
书中008页,观看和定位是系统1的自动功能,但在执行的时候需要将一些注意力分配给相关的刺激物。(EP24)
书中006页,系统2的运作是高度多样化的,但所有这些运作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EP22)
书中007页,在上述各种场景中,你都必须集中注意力。如是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上,你的表现就会差强人意,甚至是一塌糊涂。(In all these situations you must pay attention,and you will perform less well ,or not at all ,if you are not ready or if your attention is directed inappropriately. EP23)
从上面的3句话可以看出,系统1需要通过控制注意力实现它的一些自动功能,同样,系统2也是通过对注意力的控制来到达想要的结果。所以,注意力和系统1及系统2的关系是:系统1和系统2通过对注意力的控制来实现各自的功能。
3.注意力与努力的关系
书中007页:每个人都能多多少少地意识到注意力是有限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为此做出妥协。(EP23)
书中008页:当我们太过于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时很感兴趣的事也不例外。(EP23)
书中018页:我们发现,如果人的大脑正处于冲刺的状态,就有可能(对次要)信息产生有效的屏蔽。(EP34)
书中019页:如果大脑的使用超负荷,其处理则是有选择性且精确的:系统2会偏向最重要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会得到其所需的注意力,其他“多出来”的注意力再慢慢被分配到其他任务中去。(EP35)
大脑处于冲刺状态,也就是系统2耗能最多的时候,我们会屏蔽其他信息,也即是说系统2耗能最多的时候,也是我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所以,注意力和努力作为系统运作的功能手段及动力源,它们是成正相关的,注意力集中,付出的努力多,注意力涣散,努力程度也低。
4.待深入解决的疑问
注意力是否可以被分为有意识的注意力和无意识的注意力?在书中P006(EP22)页和P009(EP24)页分别用了两个词语:“voluntaryattention”,”consciousattention”.中信版都将其翻译为有意识的注意力,台版翻译为“自主性注意力”和“有意识的注意力”。这两种注意力到底有什么不同?如果都如中信翻译的为有意识的注意力,作者何必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呢?
做了查询之后,发现注意可以被分为有意注意(voluntaryattention)、无意注意(involuntaryattention)及有意后注意,广泛应用于教育学范畴。但有意识的注意力是另一种比较复杂的认知,与意识、感知的关系复杂,难以做出简单的论述。那不同的情境下,书中所说的注意力的含义到底是否相同?
第二部分 我的读后感
所有的感受总结为一句话:在必要难度的基础上,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用这个问题带领自己去做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读有所获。
在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后,就知道要带着问题去阅读,但实际上真正带着问题去阅读的几率小的可怜,读十次也未必做到过一次。这是为什么呢?自己不知道要这样做也就算了,明明知道要这样做,却每次都做不到呢?
我想两个原因:第一是不知道自己要问什么,提出的问题如同鸡肋。即使在那极少数的十之一二的情况下想起来要带着问题去阅读了,却也没有中获得比平时更大的收益,所以,做不做结果一样的情况下,根据最小耗能原则,能省则省了。第二,对带着问题去阅读这种主动的阅读方法只是达到知晓的水平,而不是真正的理解。所以,从技术上来说,到底怎们带着问题阅读,自己并不真正的掌握,也就并不能在实际中做到应用自如。
这次阅读无意中让我体验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带着问题阅读。问题不是由我自己提出的,而是老师布置的一个作业。为了完成作业,我不得不去书中寻找答案。而这个答案并不好发现,需要通过细致阅读,理解每个词,每句话后,再根据作者的逻辑做出判断。所以,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阅读,逐字逐句的理解。在呈现这篇文章之前,我不止一次的做过口头的推理和讲述。直到自己觉得前后逻辑都讲的清楚了,才动笔开始写。而做这次作业的总用时超过了8个小时。
花这么大工夫就回答一个问题,值得吗?
值不值得是一种价值观的判断,每个人或许都会不同,但从我的决策原则来看,值得。
1.符合边际成本递减的原则。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要构建起关于判断和决策的知识体系框架,而这个体系一旦形成,能够帮助我未来在读同领域书的时候耗能递减。所以,现在花时间去慢慢读,值得。
2.符合必要难度学习。《思考快与慢》本身的难度是超出我理解力许多倍的,而这样慢速的刻意练习是又一次在增加难度标准,所以我收获也是巨大的。首先是阅读的喜悦感。探索和研究式阅读,带给自己的是不断发现的乐趣和成就感,这和以前读书时受到的启发感完全不同。启发感能让自己情绪激动一阵子,瞬间充满了动力和活力,但实际上启发越多越容易焦虑,因为人家都做到了,而自己却没做到。但这种发现的乐趣就如同一个孩子发现了树下的蚂蚁,林中的小鸟一般欢快愉悦,内心却安宁有序。我喜欢这种乐趣,也愿意更多的去寻找这种乐趣。这实质上是打破了学习焦虑这个死亡螺旋,形成了一个新的良性回路。其次,对主动阅读有了真切的体会,一旦尝到了好处,持续做下去就有了动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刻意练习这种方式,并进一步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
就我自己而言,阅读这本书到目前为止产生的最大价值
第一,自己的自我觉察能力在不断的提升。做出一个判断,一个决策,产生一个情绪之后,能很快的觉察出他们的来源,是系统1的直觉反应,还是系统2的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如果是系统1的直觉,就要考虑考虑这样的直觉是否有偏见,如果在重要的事情上,就会套用老师的那句话“平庸方案,平庸收益”,而好的方案往往是反直觉的。就比如说,最近自己在策划一个社群,根据直觉,一个社群最重要的就是流量,怎们吸引更多的人来应该是重点。我现在没有着急去考虑怎么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没有先去做推广之类的,而是在想怎么去构建一个可以长期玩儿下去的模式,这个模式最好是有自组织系统的特点,有极简的规律,保持自主性和开放性,可以不断的自我衍生。一旦这个模式形成,就会是一件边际成本递减的事儿,同时还可能实现非线性的收益。
第二是结识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导师,我的共读战友及老师,易仁永澄。最近这3个月来,自己在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改变都来自于你。是你一遍又一遍的在强调以下这些概念和道理,最终成功的把这些道理安置在了我的意识中,让我笃信不疑。“慢慢来,少做多得”“平庸方案平庸收益”“边际成本递减”“系统思维”……还有更多,我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但是只是这些已经让我变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