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原因公布出来,令人唏嘘,更引发了很多的讨论。有从立法的角度,建议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不可以冒犯司机,但是立法容易,最终能够执行落实的却令人存疑;有从设计预防的角度,认为为什么乘客可以直接接触到司机,设置一个封闭性更好的驾驶室可以直接避免这种情况,值得借鉴;有从情绪的角度,讨论遇到这种情绪失控的人,以及自己情绪如果失控的情况和应对;更多的是从旁观者的不发声进行阐述,“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不会幸免”,对小恶的容忍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从旁观者不会主动制止一些反社会反常理事件的角度来看,旁观者效应应该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复习旁观者效应以及成因。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成因分析:
1.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是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2.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
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而行事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紧急情况下更加突出。也就是说,当在场的其他人无行动时,个人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采取一种“不介入”的态度,这是由于周围环境或团体的压力产生的一种符合团体压力而改变自己态度与行为的从众社会心理现象。
3.多数人忽略
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己陌生情况进行判断。人们既缺乏对行为措施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对行为的信息资料。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实、自己的模糊认识。从他人行为动作中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4.责任扩散
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我们说,为了对处于困境中地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第二个解释是对让会举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紧急事态中,为了作出反应,就必须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来,去从事某种不寻常的、没有预料到的、超出常规的行为。在单个人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但由于其他人的在场,他会比较冷静,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反应,以免举止失措而受到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