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流传过一个段子: 有人十年前把三十万的房子卖了,租房子投身实业,辛苦创业,十年后赚得300万,刚好够买回原来卖掉的房子。
虽是个段子,但也映射了现实的无奈,据有关数据显示,高达70%以上的民间资本选择了投资房地产和股市,而只有不到5%的人选择从事制造业,而这和上世纪90年代民间资本争相投资实业的情形大相径庭。
其实,对实业经济的冷落绝不单单是民间资本,纵观近十年的宏观经济,大量的国有资本也游离在股市和楼市之间,君不见,每年的各个财富排名,榜上有名的多是房地产、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大佬。
当下,很多实体创业者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生存想尽一切办法。各地工业园区内慢慢的已经有一部分公司开始关门了。最先离场的有两类,一种从一开始就是空壳子,整个厂才几个人,圈地盖房再出租,或者去忽悠投资人投钱、套银行的钱,一旦利益到手或阴谋败露,就头也不回的跑路了。另一种是小型加工厂,前身是各种小作坊,它们处在整条食物链最底端,活做完了上家却迟迟不结算,开不出工资又没人继续干活,最终只能被大公司吞并或者直接破产。
在中国实业面临的环境实在恶劣。以创业为例,这两年我们听到的创业的案例大多来自互联网,除此之外,年轻人最向往的就是拿下第一桶金,再去投资以钱生钱的项目,鲜有人投身真正的实体经济的。中国实体创业如此不易,使整个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非理性的急功近利,大家都想暴富快富,都在讲故事,忙着估值,忙着圈钱,鲜有人有产业的使命感。
高级研究员指出:不解决实业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不真正在政策制度上对实业经济进行倾斜,只通过强制的方式让金融资本进入实业只是螳臂挡车。因为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金融资本在实业看到赚钱的希望,而不是把金融资本进入实业看成一种强迫性的政治任务。炒房并没有什么错,错在宏观体制对实业的轻视和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
当然,助力小微企业的成长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金融企业的基本担当,毕竟实体经济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做过实业当过老板的人大多都会感慨,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做实业做老板是非常不划算的人生选择。
如果前几年不是去开个工厂而是选择去买个房子,那今天又要富裕的多!最近一个朋友刚刚结束了奋斗4年的生意,没有工资,没日没夜,每年还要亏损十几万,挣得钱不够交房租的,这就是所谓的老板!
小微企业是经济的主体,小微经济出了问题,那问题可能比想象的要严重的多!必须将中小企业的发展放到重中之重。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经济的生态既要看大企业这些参天大树,更要看作为植被的大量的中小企业,没有中小企业,一个经济体最终只会沙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