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想懒,这一点好像有点模糊,在对自己进行清晰解剖前,这是一个待明的定义。
关于清单,to do list,我知道......
关于蕃茄钟工作法,我知道并运用过......
关于工作四象限,好像我也适用过......
可是一如“知道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不是在低频的维度里挣扎,所有涌到跟前的事,没有选择的余地,除了大包大揽地去做,甚至没有计划的想法。
从心理学上去看自己,脑子里原有的观点会把我紧紧锁定在固有的思维判定里,最后只剩下辩白。
从自己的现实去分析,居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套路,连自己都有点失望,感觉这几十年白活了。
如果不能对自己进行彻底地认识,也许还处在自已浑浑噩噩的状态,遇到任何事情除了一阵迷糊和慌乱,更谈不上效率。
我的懒,有着外在的懒,也有着内心本质的懒,诸多原因归根到底就是自己认知的问题。
先扒一扒外在的懒,简单地说就是行动上的懒,从深层次来看其实是基础能力和技能不足或不匹配的问题。
讲到这一点,查理芒格的能力圈的思维模型就给出一个提示,在自己的能力圈里,我们才能获得能力发挥的空间,从而得到应有的价值呈现。
但是外界所需要的能力与我所具备的能力人交集,也有隔离的区域,所以在交集之中,我肯定能够完成任务,懒在理论上就不具备基础。
反而另一个角度的懒,则是自己能力不能覆盖任务,那么我的选择就是等,等什么,等援助来帮我解决,这是我潜在解决任务遇到问题时的一种策略。
不是我做不了,而是我不能做。
再来看一看心里的懒,这就比较丰富了。
最粗暴的方式,就是单纯的不想去完成,这个涉及自我驱动和意愿方面,潜在的是对自我认知的发现。
而另一分析,则是在愿景、使命、价值认同方面没有匹配,我去完成任务是因为生存压力或者是权宜之计,那么我会选择推迟任务的进度,或者将任务置于碎片时间去完成。
写到这里又发现一个问题,原来我都在找自己不能做地原因,找外界的原因与自己价值观的冲突,还是想给自己一个借口籍由让自己获得自我原谅。
是不是有点好笑,分析了半天,结果还是被自己的大脑忽悠了。
正所谓用自己的认知来认识自己,感觉就是在复习自己为什么成为自己,而没有去深度理解是为什么成为自己的机制和过程。
想到这一点,我不能说我能真正了解自己,但是有一点已经很清楚了,自己对自己想的价值目标不清晰,我在用自我意识随波逐流,而且还觉得自己不错。
跳出来,放弃自我,把自已固有的思维完全放弃,只留下去学习的动力,只留下正确的思维模型,再一次用婴儿般的好奇去探寻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