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自己为人父母,看书的时候也总会注意到育儿方面。
上文提到苏轼并不怎么要求孩子写诗,若孩子写诗,他也只修改几个虚词的使用。今日读这本书,恰好读到苏轼暮年(48岁)得子,为孩子写的诗。
洗儿
人皆养子忘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个孩子是朝云生的。苏轼给取名,有遁世之意。
这让我不由地起前些日子的新闻。一个已经考上国外名校的孩子自杀了。一个无论是相貌、成绩还是性格都是无可挑剔的孩子,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他的爸爸,表示“理解”。和北大学子杀母案类似,一个在所有人眼里出色的孩子,最终在考上大学后却选择了杀母。
自杀或者杀人,都是想要结束一段关系?
亲子关系不是人生苦难的城池营垒,而是苦难的源头?
在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女主李尖尖成绩并不拔尖,数学偏科严重。同样的单亲的家庭,李父以及两个收养的哥哥都能成为尖尖的港湾。而她也并没有被溺爱成一个不求上进、不务正业的人。
所以我常在想。我们生儿育女的初心难道不是希望安康快乐?人生本来不如意“”十之八九,只剩如意的“一二”还不能消停?
苏轼在孩子出生三日后,写下这样的诗句,也是艰难困苦之后的心得。其实,在那个时代,他应该知道读书考取功名意味着什么。不过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此诗难以掩盖悲愤之情。
苏东坡一生历经磨难,但能保持乐观心境,或许和小时候母亲对他的教育有关。程夫人特别重视历史教育,常挑古往今来人事成败的关键问题来问他。她教苏轼《后汉书》,而苏轼被贬黄周后生活清苦,他也是带着长子苏迈一起手抄《后汉书》。这《后汉书》他抄了三遍……
或许,苏轼是一个一生都是被童年治愈的人,他同样的方法育儿了吗?书我还没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