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堪称熊培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熊培云先生沉潜多年的心血之作,从他的故乡村庄为出发点,透过自己的生活阅历、访谈研究,道出了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以小见大,通过一个村庄的历史,反映现代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兴衰。这本书将先生明辨,理性,温暖,悲悯的光辉人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本装载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的书。
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抹着眼泪,带着默默温情,为农村,农民,乡村文明的凋落把脉,鲜活的生命体验,淳朴的家国情怀。
在作者熊培云的眼里,“农村”不再是个暧昧而沉重的字眼,不再是贫穷、愚昧、闭塞、落后,而是被时代遗忘的角落,是游子的出发地,也是长系于心的家园。
一辈子活在乡村的人,对于乡村的种种变化,内心不会激起太大的波澜;一辈子活在城市的人,大抵都不会去关心乡村的兴衰。反倒是生于乡村、长于乡村,而后又因某种际遇(求学、务工等)走入城市的人,见证城乡的巨大差异后,陷入集体焦虑:发现自己既融入不了城市,也回不了乡村。对于这类人,城市越是寻觅不到的东西,越希望在乡村看到。他们内心为乡村树立的模范,何尝不是城市?
乡村有乡村的古老哲学。也许,我们并不懂。因这不懂,也多了一份敬畏。美好的东西,生命力是顽强的。我爱乡村之美好,愿她生生不息。
一个村庄里有一个中国的缩影,一个农民身上有所有中国人的缩影,不一样,只是环境不一样。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
在乡村处处沦陷的今天,有多少人还有故乡可以回?
老树古宅不再,传统节日习俗消失,时令小吃遍寻不见,农田荒芜,江河湖泊污染,熟悉的故乡,已陌生得有如他乡。
有故乡的人是心安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你想起故乡应该都是温暖的。
对于村庄,作者谈到了很多,他的过去,他的现在,以及作者所担忧的他的未来。真的是一个村庄窥见一个中国的万象,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它被欺凌,被蚕食,被改造,同时也被遗忘,被沦陷。这是很多人的故乡,很多人的精神家园,这真的是难得的一本好书,它纵向,横向的去阐述一个符号的村庄,它何尝不是一个个真实的村庄呢?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已经正常的学习工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与父辈想要改变的环境相比,我们只是逃脱了,当不用身处乡村,便不会兴起改变它的想法,所以对于故乡而言只剩下了微薄的思念,在每次回到家中都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东西,想着改变能让日子过得好一点,又期待城市化的进程变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