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到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意想通,乐于互助。我称之为“非暴力沟通””。
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指导我们变得更加温柔的工具书。
总得概括来说,《非暴力沟通》教导我们,在张口进行交流前要有以下四个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菲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这位母亲就很好的运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进行了有效而贴切的交流,可以跟随我来思考,这位母亲是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要素,她是如何展现的?观察是那句?感受是那句?需要是那句?请求又是那句?
观察: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
感受:我不太高兴,
需要:因为我看重整洁,
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我不禁反思如果是自己面对这种状况呢,我会如何表达?
如果我是妈妈,收拾屋子看见随处可见臭气哄哄的脏袜子,如果不是皱着眉呵斥着发火“谁让你到处乱扔袜子的,说过多少次了。”也可能是耐着性子阴郁的说“儿子过来,这袜子是你扔的?妈妈说没说过不许乱扔袜子。”无论哪种表达,无论是不是显然的暴力沟通,都反应了一种事实,我们在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而直接表达诉求,也就是直接就跳到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而因为没有了前面的铺垫,一些请求就成了指责埋怨的姿态,形成了与之对应的暴力沟通而不自知。
如果我们是处在叛逆期的儿子呢?面对母亲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实则只是没有表达自己观察,感受和需要的话语,态度可能就是千差万别。将心比心来说,如果自己是那个叛逆期的儿子,更愿意顺遂第一个的意见,而抵触第二个的“指责” 儿子实现母亲的期待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中,显然“非暴力沟通”更容易达到“儿子不乱扔脏袜子”的预期效果。那些只是穿着指责外衣的请求,因为有了观察,感受,需要的表达,而立竿见影的显现。
这本书不仅教导我们如何用非暴力沟通去表达,也教会了我们如何用非暴力沟通去应对对方的暴力沟通。
如果我们是个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儿子,面对母亲的疾言厉色的指责,首先不是想着去反抗,而是体会母亲的需求和感受,
“妈妈,看起来您不太高兴,是因为您比较看重整洁?”
幻想母亲的回应“是的,到处乱糟糟很让人心烦,这样乱糟糟的环境不利于你好习惯的养成。”
“您是想让我也看重整洁,那样也许我会看起来更受欢迎?”
“是的,我养成一个好习惯能潜移默化影变成最好的自己”
……
一阵沟通下来,你会惊奇的发现,每一句看似无情的“指责”的背后其实都是深情的无限期待。
我们常常说,有话好好说,越是身边的人,我们可能越不会好好说话,而非暴力沟通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好好说话,并且,它用实力告诉你,不要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些你难以启齿的看似“示弱”的行为,才是你良好沟通的关键。
《非暴力沟通》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教会我如何表达自己的请求而不是一味去指责埋怨,还教会了我面对对方的指责埋怨,不要急于反驳和厌恶,而是走进对方靠近对方,体察他们背后的用意或深情。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不过就是因为他们太过专注纠正你的错误,而忘记表达自己是出于关爱才会责之切切。而非暴力沟通就是让你学会用爱发声,用爱体察发声。如果非暴力沟通不断地被实践,终有一日变成一种处理矛盾的好习惯,那你不知不觉也会成为一个温柔和煦的人。
这本书因为是外文著作,尽管翻译的再好也总觉得那些地方有失违和,作为崇尚内敛的中国人,直观而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是一件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困难的事情。不过那又怎样,这本书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思维思考方式,也许我有些话我说不出口,但至少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会促使我乐于去试着理解他人,而不是急于反驳对方,剥开红色犀利言语的表皮,你会发现里面住着一个诚意满满的白胖子芯。不过前提是你想要去剥开它,有剥开的意识和智慧,而《非暴力沟通》会告诉你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