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何谓“教学评一体化” ?
二、素养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特征
一、何谓“教学评一体化”
新高考新中考新课堂应聚焦“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思维品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卷,突出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从解题走向真实问题的解决。
高考(中考)作文:情境--设问--标准
“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有效教学的灵魂三问:
第一,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学习目标)
第二,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策论和过程)
第三,我如何确定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评价与反馈)
--美国教学家安德森
教育评一致性从学生角度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就是提供学习支架。
为什么研究“教学评一体化”?
案例
《端午的鸭蛋》教学过程
……
5.当堂运用:
请仿照本文语言特点描写自己家乡的特产。
(时间10分钟;组内展示后选出优秀作品)
诊断:缺乏明细的评价标准作为学习支架
(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活动,有标准的评价少有)
崔老师举了三个例子,教学与目标不一致(教师讲课中跑偏了),教学与评价不一致(《端午的鸭蛋》没有作品评价标准),目标与评价不一致(评价只指向理解,没有运用创造),都极大影响学习质量。
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才能达成高质量学习。
(符合学质量标准的)目标起着导教、导学的作用。
理解(课标、学业质量标准的)目标的标准,如“理解”
专家引领
子任务必须转化为学习活动。
教学评一体化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基本要素,基本工具。
同伴互助
个人研修
二、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特征
教学评一体化不是新理论。过去双基教学有双基教学下的教学评一体化,三维教学有三维教学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素养教学有素养教学下的教学评一体化。
核心素养下新课堂教学特征:任务+情境、问题+情境
素养目标是运用双基来做事。双基目标是低阶目标,素养目标是高阶目标。(感觉崔老师的这个观点把新课标下的情境给解释明白了,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在达成高阶目标时要完成低阶目标,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高阶目标,综合运用双基解决新问题,诞生新方案。高阶目标的课堂教学是始于高阶,终于高阶。低阶目标是因实现高阶目标的需要而学习,学完之后立即回到高阶目标的解决问题上去。
案例
传统教学,先学习双基,然后做高阶练习。
新课堂把它们反过来,先呈现高阶问题。
利用大问题带动双基,然后回到大问题。
由传统的学后用走向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走向真实问题的解决。
核心素养目标的撰写
崔老师认为不能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法来划分低阶目标与高阶目标。也不能以目标的难易来划分。认为可以按安德森的目标分类法作为划分标准
输入性的,统统为低阶,输出性(迁移性)的就是高阶目标。
对目标细化分解
崔老师认为学习目标后面细化分解目标,作为评估证据。
不赞成折中在学习目标后面写评价任务的做法,他认为他的素养目标三问撰写法,细化分解目标包含了评价任务(已经涵盖评价任务)
不仅分低阶目标与高阶目标,还要对目标细化分解,模仿课程标准的作业质量标准的表征表述。
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一体化的新课堂,第一个特征就是有清晰的目标(低阶目标与高阶目标),有学业质量标准。
从知识传授的课堂走向问题解决的课堂。
2023高考数学考试情境:现实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情境、劳动生产情境。
输入型的不是真实任务,输出型的是真实任务
有真实任务还要有真实经历。素养不能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做事,形成经历,转化成经验,形成素养。
素养教学的课堂,有“学”结构(新知建构),有“用”阶段(迁移运用)
教的活动,学的活动,评价性活动,这里的评价必须是过程性评价。
达成评价是对目标的评价,嵌入评价是对学习活动的评价,作业和测试是结果性评价。
学习目标有低阶目标和高阶目标,达成评价是对目标的细化分解,变成学业质量标准。
嵌入性评价量规,暗含方法引领。
评价量表的出示时机有两次。一次是自主开展活动时,带着标准去学习;一次是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理答,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带着标准评价。
带着标准去反馈
课堂内的嵌入性评价
教学评一体化,必须给学生清晰的目标和标准,基于目标回答做什么(任务),怎么做(活动),做到什么程度(全程测评),并面向真实问题解决,创造学习,达到迁移运用的水平。
小结
一什么是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一体化的两种学说:一种是教的活动,学的活动,评价活动的有机结合;一种是安德森的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强调教学评,一提高教学质量,二运用学业质量标准,发挥它的功能,三进行大单元设计和课设计,把死教材变成活课程。
二核心素养下的目标是素养型目标,课堂是真实问题解决的课堂,评价是按学业质量标准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