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问诊》(*In Treatment*)第一季第二集聚焦心理咨询师保罗(Paul Weston)与来访者亚历克斯(Alex)的互动。亚历克斯是一名海军飞行员,因在伊拉克战争中误炸学校导致16名儿童死亡而接受心理咨询。他的性格强势、防御性极强,常以攻击性姿态掩盖内心的愧疚与脆弱。这一案例生动展现了如何与强势来访者建立治疗同盟的策略,以下结合剧情展开分析:
### **案例背景:亚历克斯的强势表现**
1. **挑战权威**
亚历克斯开场便质疑保罗的咨询方式:「你打算怎么帮我?用你的沙发和那些心理学术语?」他通过讽刺贬低保罗的专业性,试图掌控对话主导权,掩盖自身对暴露脆弱情绪的恐惧。
2. **情感隔离与合理化**
他将误炸事件描述为「执行命令的失误」,用军事化的逻辑(「战场没有完美选择」)回避对道德责任的反思,甚至以黑色幽默调侃自己的创伤:「至少我现在不用再担心胆固醇了(指退役后的体检)」。
3. **攻击性防御**
当保罗试图探讨他的愧疚感时,亚历克斯突然暴怒:「你以为你懂战争?你坐在办公室里评判我,而我才是那个真正面对死亡的人!」他将保罗的共情解读为「道德说教」,通过攻击治疗师转移对自身痛苦的内省。
---
### **保罗的应对策略与心理学原理**
#### **1. 非防御性回应(Non-defensive Response)**
**场景**:亚历克斯嘲讽保罗的咨询风格像「电视里的神棍」。
**保罗的回应**:「听起来你对这种谈话方式很失望。也许我们可以聊聊,你期待的治疗应该是什么样?」
**分析**:
保罗未对攻击进行辩解,而是将焦点转移到亚历克斯的需求上。这种「去中心化」策略(见人本主义疗法)避免了权力争夺,传递出「你的感受被重视」的信号,为建立信任创造空间。
#### **2. 设定边界与温和面质(Boundary Setting & Gentle Confrontation)**
**场景**:亚历克斯频繁打断保罗,要求他「直接给建议」。
**保罗的回应**:「我注意到你更希望我扮演一个指挥官的角色,但这里的规则不同——你需要为自己的感受留出空间。我们可以慢慢来。」
**分析**:
保罗明确区分治疗关系与军事等级关系,用「此时此地」(存在主义疗法技术)指出亚历克斯将外部权力模式带入咨询的倾向,同时强调治疗的合作性,避免强化其「控制-服从」的心理模式。
#### **3. 挖掘防御背后的核心情感(Uncovering Core Affect)**
**场景**:亚历克斯声称「我不需要同情,只需要解决方案」。
**保罗的回应**:「你习惯用解决问题来回避感受。但那些被你压抑的情绪,比如愤怒或悲伤,可能会以更危险的方式爆发——比如你提到的酗酒和失眠。」
**分析**:
保罗将亚历克斯的「解决方案诉求」重新定义为「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心理动力学视角),并连接其躯体化症状(失眠、酗酒),帮助他意识到:强势姿态实则是保护自己免于被愧疚感吞噬。
#### **4. 利用移情-反移情工作(Transference Analysis)**
**场景**:亚历克斯质问保罗:「你和那些谴责我的人一样,觉得我是个杀人犯,对吧?」
**保罗的回应**:「你似乎把我投射成了一个审判者。但我的角色不是评价你,而是帮你理解这些自我审判从何而来。」
**分析**:
保罗识别出来访者将对外界谴责的内化(「自我审判」)投射到治疗关系中,通过澄清治疗师的中立立场,引导亚历克斯区分「外部现实」与「内部批判」,为其自我接纳铺路。
---
### **总结:与强势来访者工作的关键原则**
1. **避免权力斗争**:不反驳攻击,而是将其转化为探索来访者内在需求的契机(「你对我的不满,是否也反映了你对自身处境的挫败感?」)。
2. **共情「防御的功能」**:承认强势姿态的保护性意义(「你习惯掌控一切,因为这让你感到安全」),降低来访者对改变的抗拒。
3. **结构化治疗框架**:明确咨询的设置(时间、角色边界),帮助来访者在可控的范围内逐步释放失控感。
4. **聚焦躯体化线索**:强势来访者常通过躯体症状(如亚历克斯的酗酒)表达无法言说的情绪,关注这些信号可绕过语言防御。
《扪心问诊》通过亚历克斯的案例揭示:**强势的本质往往是恐惧的倒置**。治疗师需要像保罗一样,在「接纳防御」与「挑战盲点」之间保持平衡,让来访者意识到——真正的力量源于直面脆弱,而非伪装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