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A住进寓所之后,感觉身边多了份温馨和陪伴,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打球,一起游泳,而且大量的相聚时光,让我们能够近距离的走进彼此的内心,了解彼此不曾熟悉的另一面,还有不会轻易对外倾诉的情感经历。
在我的印象里,她是一枚思想单纯清秀俊美的柔弱女子,不,是像猫儿一样百依百顺只会惹人疼爱的甜美性格的姑娘;可是,几天短暂的相处和深入的交流,进一步印证了一个真理: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我们永远可能只是在看封面而已,往往没来得及深入阅读。
没错,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一本书,当我们降临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已经有了几乎不可更改的封皮,甚至还带有着深刻烙印的背景介绍,这些都是无法选择的先天因素;然而书的内容、节奏和薄厚程度,却可以依靠后天努力。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用生命谱写华丽的篇章,在最动人的年纪里期待黄金时代的到来。
相遇,是百年修得的缘分;相识,是人生阅历中的美好;相知,是弥足珍贵的财富。然而,当我们告别了天真无邪的童年,走过了少不更事的少年,齐刷刷的迈入了漫长而又跋涉的青壮年的时候,暮然回首,我们反而孤独到没几个能够诉说衷肠的朋友,事实上,城市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物质的追逐,根本来不及回首,也来不及煽情,那些美好时光早已指尖溜走。
另外一个原因,当我们经历过成长的伤痛和痴情,经历过黑夜里的痛哭和觉醒,已经再没有谁能让我们内心感动,也不再可能会轻易感动别人,这是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说的不好一点,是对生活的麻木;说的好一点,是多了些稳重和成熟。就像,我们不会随便去翻看一本书,只会选择符合自己口味和阅读习性的书,包括内容、节奏感、语言和情感。就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一句话,我们是在各自的舒适区,寻找能够产生共鸣并且情投意合的人。或者,人群,如果真的有的话。
但我觉得,人成长到一定的年龄,自我保护或者自我封闭的意念反而更强,说是执念也好,固执也好,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新人不如旧人,怀念于斯,怅惘于斯。门窗曾为你打开,你走便不会重来。然而我们还是应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向往着,渴望着,有天真的遇到了好像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儿,有着同样的爱好和执着,同样的节奏和频率,从此神仙眷侣般地享受着刚刚好的两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