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中原焦点团队第33期中级班学员坚持分享第 1176天 总约练152次 来访者109 观察员38 咨询师5

我与“好的、对的、是的”的结缘

今天写的这个标题源于多老师的提议,这三个词语是我在某个小组复盘讨论时提及,我忘了为何会说起,但有心的多老师却记下了。

说到这三个词语,再说一说我为何会记忆如此深刻。在2020年孩子出现一些状况之后,焦头烂额的我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寻找着方法想去解决这个问题,从抖音上关注心理学主播,找到机构开设的课程,找心理咨询师,找医疗机构.,.....各个平台挨个地问,到底怎么样让我的孩子能够快速好起来?甚至按照所谓的迷信,到处求神拜佛,在心里一遍遍祈愿,哪怕让我减寿十年,二十年,只要我的女儿能好起来。可是,可是,越是这样着急的我,六神无主的我,静不下来好好修自己的我,在孩子休学四个月后顺利复学并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正常高中上了两个月第二次症状出现之后,崩溃了,绝望了,想过当甩手掌柜,跟先生离婚,不要孩子了,也就是逃避,甚至想到了死,但我还有父母需要尽孝,我的责任还没有完成。我也没有后盾,父母不是我的靠山,试探性地问过父亲离婚之事,父母亲说不会接纳一个离婚回娘家的女儿。那段时间的自己天空是灰暗的,我的世界是黑暗的,我行尸走肉般地游走在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生机。有时候上着班,一想起到在家里躺着的女儿,我就止不住地痛心疼首,我活在悔恨、懊恼、无助无力又无人理解的世界里。

这时候,我的大姐推荐我去学生活禅,类似于佛学。只是与我原来认知的佛学略有差别,是一群有着大爱的老师们自愿捐献自己不住的房子作为教室,一些有奉献精神的老师每天都会在教室里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个帮助主要是心理上的开导为主,还有老师租了很多地,供一些心灵空虚,需要做点什么来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让自己的价值感得以体现的人去做做义工,种种地,种种菜,而所收获的果实也是分到各个教室,供有需要的人吃用。还有去寺庙做义工的,寺庙有活动时去帮忙,需要修缮时出人出力。

带着疑惑带着一种不信任加入了生活禅的行列,不需要每天读经书,也不需要任何费用,有时间就去教室坐坐,而在我们那个小城市里,教室遍布各个乡镇,在城南一个区域就有十几个小区有这样的教室。一个星期半个月完成老师布置的课题就行。现在再回想起来,在那里,我的情绪得到了很大的释放,就像瀑布一样一泄千里,老师们都会包容你,接纳你的一切,在他们眼里你什么都是对的,你什么都是好的,没有缺点,就算有,那也是情有可原的,那也是正常的,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在那里,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理解,从未有过的温暖。

“好的,对的,是的”,是一个课题中的一个小点。老师让我回家实践,在生活中“行”出来。我从未想过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区别,老师让我用,我就用着吧。但在用的过程中,出现很大的排斥感。明明他说得不对,他冤枉我,我凭什么要附和,我凭什么说他是对的。他说得不合我的期待,他在要求我,我凭什么要说好的。还有是的,我心里所想不是他想得那样,我为何要说是的?心里有太多的抱怨,委屈,不甘心,甚至是固执,执着,倔强,有很多的“为什么”“凭什么”,我不服气。于是,在生活中,跟先生,跟孩子,矛盾依然如初,就像《了凡四训》中说,不曾转动一毫。

但是,老师说,你继续用着吧,不管你内心怎么想,你直信直行就可以了。后来,在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多用这三个词,言不由衷,心里特别扭,常常给人一种“假”的感觉,先生说我,心里硬得要死,嘴上开始松动,有些服软了,也是一种进步。孩子听到,也嗤之以鼻,看你装得可像,你装得不辛苦吗?

是啊,很辛苦,但老师说有用啊,能改变我的现状呀,能让家庭变得和谐,夫妻关系变好,能让孩子不与我对抗呀,有那么多好处,再辛苦再难也要改变呀。连死都不怕的人,就说点软话又能怎样呢?

再后来,我发现,我说得顺了,是内心真正的说出这三个词了,不再对抗了。先生说,以前撞南墙都不会回头,哪怕前面是悬崖都会跳的我,现在懂得迂回了,此路不通换条路嘛,何必伤己伤人。孩子面对我说这三个词,也不再排斥了,态度上也有了很多的转变与缓和。

今天,多老师说让我们写写分享,我特地思考了一下,这三个词语虽然同属肯定性的回答,但其实是有差异的,而我当时只是去运用了,没有去细想太多。

结合最近学习的儒学文化和道德经来看,这里面有儒家的“礼”的精神,注重人际和谐,也有道家的“和”的智慧,强调自然顺应,体现中国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深层逻辑。在态度上都蕴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好的”是接纳的起点,“对的”是认同的延伸,“是的”是确认的闭环。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好的”,一种虚怀若谷的接纳之道,唯有空杯之心才能承接万物。这种回应不是盲目顺从,而是深谙“曲则全”的生存智慧。家庭里温柔回应的“好的”,是对爱的流动的守护。唯有内心如空船,无执无恃,方能在说“好的”时保持“和而不同”的清醒。真正的接纳也不是放弃原则,当内心不预设对立,外界的碰撞便能化作涟漪而非巨浪,心灵才能在虚静中孕育转化的可能。

“对的”,表面上是对他人的认同,深层则暗合中国传统文化,如《了凡四训》中的“谦德”,智然老师在《了凡生意经》中也提到,谦德的念头很多,最重要最实用的就是“我错了”和“我帮你”。用“我错了”能化解一切冤仇。以认同为桥,一句“你是对的”是对他人观点的主动接纳,也能在家庭中非原则性问题上快速软化对情绪。正如《道德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退一步实则为关系留空间。承认他人正确中,也是对自我傲慢的超越。常说“对的”,对亲近之人,是“爱之深,容之切”的温柔;对陌路之人,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教养;对自我,是“虚其心,实其腹”的境界。

“是的”,结合传统文化,有《道德经》的谦下,有《论语》中的礼和倾听,还有《了凡四训》中的改过迁善等思想,常说“是的”有“虚己待人”“以柔化刚”的智慧。如我的孩子经常向我抱怨她的不顺心,一句“是的,我理解你现在的难过”,常让她在我这里感觉到了被理解,让她感受到了尊重,共情,先接住了她的情绪,再处理问题就容易多了。面对婆婆的唠叨,回应“是的,您提醒得对。”用“顺”的智慧避免“顶嘴”,也能缓冲对立。当然“是的”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先承认合理部分,再深入去探讨。“先肯定后补充”的模式,既尊重对方,又实现深度交流。

常说“好的”“对的”“是的”,将日常对话转化为修身功夫!当三个词如同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对他的尊重,更是对自我傲慢的超越。当“好的”“对的”“是的”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便在践行《道德经》中的“善行无辙迹”的境界--以最柔软的回应,成就最深远的联结,让语言成为滋养关系与心灵的清泉。

(部分内容引用百度搜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他建议女儿一定要好好学普通话,因为未来是中国的世纪。 原因是什么呢? 他认为中国会在国际市场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黑雨赋能阅读 38评论 0 0
  • - 是的,其实有时候就是觉得一下子很累,是的,那就累呗,是呀,累就累呗。接受和接纳我们每一刻的状态。是的,接纳和接...
    小小树洞记录路程阅读 12评论 0 0
  • 第1章 我穿越了 长安城的天空突然裂开一道刺目的蓝光,如同天神撕开了苍穹。集市上的人群瞬间骚动起来,商贩们丢下货物...
    校园故事阅读 29评论 0 0
  • 立大愿,尽人事,听天命请看内容!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幸运。它始于一个崇高的愿望,成于一场...
    星际梦幻文化阅读 18评论 0 0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
    商丘李渊文阅读 4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