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 7AM,我先闹钟一步醒来。习惯性的打开微信看工作群里的消息。“天亮了,工作终于也看到了曙光”——来自方舱医院建设工作群里周建武科长发的信息,后附一个笑脸表情。我知道,他和小伙伴们昨天是白加黑、通宵达旦的工作了。
今天是我加入这支队伍的第三天。印象很深的是蔡院长紧着的眉头、提着公文包喊“现在就出发”的急促,龙科长嘶哑了嗓子,在我心里是条汉子的谭创主任满脸掩藏不住的倦怠,长长的设备物资计划表格、参数,我看不太懂的建筑设计图。
他们的辛劳其实来得更早些。市里决定建方舱医院,3月25日,市防指的一纸红头文件,把医院和我们的肩上赋予了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子。我院负责参与筹建以及后续的运行管理,蔡院长是医院的总负责人。从那天起,每次看到他在走廊里脚步匆匆,眉头极少有舒展的时候。我想,他应该是有着千斤重的压力。从开福区的一片荒草地上建一所有着近2400张床位的医院,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担子很重。医院运行所需的方方面面,大到CT等设备,小到枕头、淋浴喷头,都需要考虑周全。在我没有参与进来,亲眼所见之前,我能想象得到,蔡院长带领医务、护理、信息、总务、设备、采购的同事们,一起思考、研究、论证的样子。常规状态下,一年两年干的工作,短短的几天里做出全面的计划,十分不易!而我可敬的同事们,他们做到了!
昨天,雨几乎没有停!蔡院长领着我们去方舱医院建设工地两趟,上午参加方舱医院临时联合党支部成立仪式,下午商讨设备物资采购事宜。我们必须在明天早上把45种设备、20种信息装备、60余中总务物资的采购参数交市卫健委。大家上车后,沉默了一小会儿,沉默体现了巨大的工作量带来的压力。途中,蔡院长交待我们该把哪些事情考虑到,哪些事情要注意。回到医院,一下车,马上召集设备、总务、信息的工作人员集合,大家一起来讨论参数。而我能做的,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份工作餐。
回来的路上,龙宇飞科长接了两个电话,一个医院的突发情况,一个是委里的调度电话。本就嘶哑的嗓子扯着发出的声音,明显透着疲惫,但依然思路清晰的指挥着大家如何应对。张志强科长也接到上级的电话,紧急调配我院的帐篷送到某社区。
七点零六分,周科长在群里报告说“基本搞出来了”。我请他们一定要拍些照片,为这紧张的13个小时留下些痕迹。不为了炫耀,为了记录大家一起为疫情防控“拼过的命”。当我看到群里的照片时,说不清是感动还是心疼,又或者是为小伙伴们感到骄傲。窗外的雨还在肆意的下着,我们今天依然必须与疫情顽强对抗。
记不清这波可怕的疫情是从何时开始的。因为每天的高压状态和忙碌让人忘却了时间。疫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信念,也丰盈了我们职业的价值。冲在前线的大白们所付出的艰辛,我认为公众看到的仅仅是新闻里、视频里,冰山一角。当我作为机关行政人员支援核酸采集时,带着N95和双层手套,穿上防护服,为黄码人员刷条码时,我清晰的感觉到汗从防护面屏流下,流到口罩里,再到嘴角,咸咸的。手不能停,嘴巴也不能停,喉咙像火在烧。我很渴,很想喝水,但一想到必须浪费一套防护服,我忍住了。那一刻,真的觉得喝水不重要了。这次的经历,我真切的感觉到,大白们为疫情所付出的,罄竹难书!
在大白们的后方,机关的同事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穿上久违的白大褂或防护服,帮大白们做一些辅助的工作。还有24小时守在给楼栋喊大家扫场所码的保安兄弟们,为不让排队就诊的老百姓们淋着雨而搭雨棚的总务科的兄弟们,为门诊有序安全就诊焦虑到吃倍他乐克的姑娘......我们,成为了大白们的坚强后盾。
在社区、学校、乡镇采集核酸的大白们,人们不知道他们的姓名;没有穿上“大白”也在为抗疫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的伙伴们,人们更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他们都是无名英雄!
方舱医院的消息一出来,大家都在议论,什么时候你们医院要去呢?我说,希望不要有启动的一天。祖国、人们被疫情已经困得太久太久了。春天来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如此多娇。人们应该走出家门,来一次远行,闻春天里阳光的味道,看那些姹紫嫣红的花儿,见牵挂想念的人。
无名英雄,也许他们并不一定要当“英雄”。柴米油盐、亲朋好友、上班下班构成的平淡安宁,即为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