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能比孩子更痴迷手机”这是7月2日晚八点文质说的标题,我早上听的。
文质说从3月份开启,每晚8点一则,每次8分钟左右,至今已四个多月。我一般是在第二天早上边洗衣服边听的。我洗一次衣服一般需15分钟左右,文质说用1.2倍速,循环播放可以播两遍。有空时或有点烦躁时,我也会点开文质说,正常播放。张文质老师的言语自带治瘉功能,每次听着,都有亲切之感,舒缓之功。
今天听的这则,印象特别深刻,感触也较多。有种不吐不快之感。
张老师散步时,看到有些家长边散步边刷手机,而孩子就跟在旁边走着。有的家长坐着刷手机,孩子也坐在旁边。这样的场景你见过吗?里面有没有你的身影呢?
是的,我们一直揪心于孩子对手机的依赖,仔细回想自己的行为,原来我们就是孩子的原件。那痴迷状态,是不是与孩子不相上下?
乐德小老儿的女儿用传统评价标准,算很棒:孩子进入六年级以后,除了第一学期年级排名前20,以后都是前三。
按真正意义上的标准也算优秀。他女儿会独立思考,会安排好自己的事。孩子四年级时就拥自己的手机,但很自觉,每天也就玩半小时左右游戏,很少刷抖音。
乐德在《作为家长,我很懒,但很尽心》一文中写道:“我们自己从不沉迷游戏,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在用手机看书、妈妈在练字,或者整理家务,我们不搓麻将,她妈妈不在孩子的视线内追剧。”
孩子的优秀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少不了父母的自律与有意引导。
你怎么会很爱孩子,却让孩子在旁边看你对手机爱不释手呢?
张老师问:“世界还有谁比孩子更好玩,还有谁比孩子更可爱,还有谁比孩子更需要你的关注与疼爱呢?”
听到这,有几位家长会反思呢?
范本,其实也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孩子就在你身边,你无所谓对待的话,孩子会失去安全感,缺少被重视感。你痴迷手机,孩子很容易模仿。爸爸妈妈如此喜欢,手机一定很好玩。所以一有机会,手机就拿过来玩。
这一则中张老师重点讲了人生3个关键词:自觉、常识和信仰。
孩子哭,有一些专家说不能马上抱,应该延迟满足,但妈妈听到哭声,都会忍不住抱起,这就是妈妈的自觉。孩子小时,安全感很重要。即时满足,是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的。
文质说聊的都是平常事,张老师每次都能从平常事中发现有意义的教育话题。
教育离不开常识,常识却很多人不识。家长们常做着与常识相悖的事。
大家都知道,出了问题要从原件查找并修改原件。父母就是孩子的原件,孩子出了问题,父母首先应该自我反思,自我修正。
日常事,常反思,做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