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看了几篇上世纪二十年代未“谈复旦大学”的文章,那时的“复旦”尚不健全,更非今天的著名学府,使我念起了自己读过的“帐篷学校”——华北石油技工学校,虽说已是后于“复旦”五十多年了,但那校园、师资、校舍等诸条件,该是比“复旦”更为不如——极其艰苦的!——教室是简易板房,宿舍是帐篷,是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了。这篇文章的压题照片,即是当年的景观一斑。或许,只有我们这班当年的学生才能会心明白的。
历史造就一切。这是我回念自己“帐篷学校”的唯一概括。我入校时,是在1980年深秋了。想想那个年代的人的思想与意识,能有多高的水平呢?与今天的思想与意识是怎样巨大的差距啊!改革开放的观念尚未深刻启蒙人们,至少是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学子。
或许是吃苦吃得太久了,八个同学住在一间帐篷中也没有感到不幸福,除短暂三、四天不适应外,很快其乐融融了,真是“适者生存”啊!饭,是绝对吃饱了,再没有饿肚子的情况了!每月由公家给予17.5元的伙食费,再不耽误长身体了,且常有那时如“面包车”一样的面包吃,不再奢侈食品了,“窝头”也变成有糖味的“发糕”了!穿的,也慢慢由“鸡腿裤”变成“喇叭裤”了,“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也开始常常听到了!这便是“帐篷校园”里的吃穿住。
至于读书么,那时还没有时兴“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观念,倒是“陈琳广播电视英语”为时尚,但真正学得卓越杰出的不是很多。课本中还有高中时的数理化,专业课则是钻井、泥浆、柴油机、地质、井下、钻修、汽修、通讯、测井等各个专业的不同。我是钻井专业的,与铁人王进喜同行,注重在钻井机械与钻井工程两科,特别用心钻研是谈不上的,稍有用心而优秀成绩是不难的。
还是“历史决定一切”的概念,亦即历史条件决定人的作为。那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们“耐受”那时的艰苦,那时的思想水平与思想观念也决定了我们那时的学习作为。倘若今天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即便还是“帐篷学校”,恐怕所学出的水平,是要等同或超越“复旦”了,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想想那“帐篷校园”,再归纳一个结论,则是:人生的思想启蒙永远是第一位的,决定人生样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