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喧哗的街道慢慢安静了下来,我打开笔记本,开始梳理今天所学的内容,整体来说,两场报告都不错,各有特色。相对而言,下午李国胜老师的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报告让我感触颇多,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首先是毕应龙老师说的"因为你不读书,所以工作很忙"的理论对我的触动最大。因为每次出来学习,我都特别容易被一些专家和教授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听的时候心潮澎湃,信誓旦旦说我回去也要开始读书。可是回去之后,总是会因为各种客观借口,读书的想法被搁置。同事问起,我总是心安理得地解释:"我也想读书呀,可是我实在太忙了,压根顾不上"直到今天下午,我发现我的认知是完全是错的。
毕应龙老师说"在我的意识里,阅读是一种偷懒,一种积极的偷懒。偷懒不是敷衍工作,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地工作。这样的偷懒,偷来了技巧,偷来了观点,偷来了方法,偷来了思想,偷来了习惯,也偷来了自己的进步。偷懒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前进的动力。研究人类行为学的学者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全是“懒虫”。而那些看似勤快的人因为工作熟练了,就不想有所改进,他们的效率反而低些。爱偷懒的人总幻想着能够有更先进的玩意儿能减轻负担。我们老师在工作之余或工作之中,不妨也试着“偷懒”一下,说不定正是你的“偷懒”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益处!"
是呀,书中有有效方法,书中有实用技巧,书中有事半功倍的优秀经验。我为什么不去读呢?我整天的埋头苦干其实是一种低效的蛮干,找到逐份批改学生的默写学案,大到组内费力劳神的基础知识检测案,我都应该好好看看书,找一下便捷的方法?
其次是热爱学生。
"把学生当人,重视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差异。把学生当作未成年人,不用成人的眼光衡量学生,不把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不完美的未成年人,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不求全责备"
在这一点上,我做的不太好,我平时一直自认为是一个责任感很强,很热爱学生的人。我经常给学生讲"爱之深,责之切"之类的话,让他们逐渐去达到我规定的标准。现在想来,我不是真正爱他们,我没有把他们当成自制力差的未成年人来看待,所以我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值对他们而言就是压迫感,所以他们不开心,不快乐。我真的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领悟他们的感受。高三的学习紧张,有时学生处理不好自己的作业,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都是正常的,我应该偶尔改变自己"泼辣"的教学风格,缓和一下自己说话的语气,慢慢学着做一个情商高的老师,这样他们才会更喜欢我。
想要改变,本身就是一种进步,Maggie,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