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亲近,言行必如流水般自然; 心若疏远,言行只如三秋之树般萧瑟。不怕身隔天涯,只怕心在南北!”
每当她与他许久不曾联络,但她的内心又极其渴望知道他的现状、期待他对她的关心之时,却因内心的自尊心作怪,迟迟不愿主动联络对方,她就会想到这段话。
“不是这样的啊。
我想象中的爱情不是这样的啊。”
她不联系他,他就会十天半个月也没有消息;她偶尔放下架子主动发信息给他,他却因为忙于工作而迟迟没有回应,就算之后看到信息,也并没有及时回复于她;她的内心时刻都在纠结着,经常有小剧场在上演着,“他是不是根本就不爱我?”“他和我在一起究竟是不是因为爱情的存在呢?”“他如果在乎我?为什么我感受不到他对我的重视?”“他如果真的爱我,他不会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在他那里她永远没有感受到过被重视、被关心、被疼爱的感觉,但是这些都是她所渴望、所需要的;可她却从未将需求告知于他,她以为自己希望他做的,他应该知道怎么做。
“我不说他都应该知道我在想什么”;“我不说他都应该知道我想要什么”;这或许是许多情侣、夫妻之间都会出现的并将此定义为“爱一个人的标准表现”。甚至有一些相爱的情侣因为生活中某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儿各自赌气、冷战而分道扬镳;也有一些恋人,你既然不重视我,那么,我就找个人来气气你,导致最后从深爱的恋人变成了互相怨怼的仇人。其实恋人、夫妻的这些表现,都是内心的“坏我”“小我”在作怪。
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老师在他的再版作品《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中提到恋人之间的恼恨都是我们自己的头脑中为爱人构建出来的模式而已,那不是爱人本来就有的,如果我们一直活在对爱人的要求幻觉中,受折磨,痛苦的只有你自己,同时还会影响到你和恋人之间的关系。
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无法避免的人会自私。而自私却来源于内心的孤独与幸福的渴望,世上没有一个人是无惧无畏的,当他感到无助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内心深处极其渴望身边会有那么一个人替她担风遮雨,所以就有了恋人、爱人、亲人、朋友。我们和恋人,都只是属于个体,ta并不是女蜗娘娘手中的泥人,你想怎么捏就可以怎么捏,你想塑造什么形象就可以按照你的意愿与想法塑造出来。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他们的行为习惯是在其成长过程中慢慢养成的,他们为人处世方式与方法也都是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下一点点形成的,当初你选择对方的时候,或许就是因为他这种唯一的个体吸引着你的注意力,但你却在日后的相处过程中妄想将其改造成另一种风格的人,这不是违背你自己最初的心吗?
每一个女生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既浪漫又韩式的童话世界,她们有的希望自己的男朋友可以像韩剧里的欧巴一样在寒冷的冬天用大衣温柔的裹着自己;她们希望自己的丈夫在自己生病、害怕、孤独甚至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第一时间出现在自己身旁。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作”,这“作”可以说明在乎对方,但这“作”也要把握好尺度与分寸。如果希望他们可以在自己需要陪伴、需要帮助、需要呵护的时候及时出现在你们身边,那么你要做的不是抱怨、怨恨,而是先认清自己有没有将真正的想法正确的表达、传递到了对方的心中。
《为何越爱越孤独》一书中就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例子里的女主人公,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她极其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她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却是低质量不稳定的,因为在她思维活跃的大脑中时刻运转着自己内心所渴望的恋人形象,导致恋人的形象在她的脑中现实与幻觉傻傻分不清,也令在她身边的恋人对她渐行渐远。
德国哲人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当下的力量》中曾说过,“我们大多数人都被思维控制住了,当头脑中出现一个念头时,我们不自觉地会去实现它。”当我们对恋人定位在一个格子当中时,脑中的思维并不断给它添色加瓦,把原本恋人的本相,活生生被改写成自己心中的样子,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会让自己与恋人都陷入一个困境当中难以脱离,最终导致两人关系破裂分手。生活中,此类的情侣比比皆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都是因人心中的“小我”在作怪。如何巧妙的控制住“小我”这个小恶魔呢?我们可以在武志红老师的《为何越爱越孤独》中找到一些解决的小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