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10付丽娜《从“看情绪”到“见需求”:好家长的修炼之路》
读完李克富老师的文章,我深刻体会到,做一个“好家长”不是靠本能,而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反思的功课。“情绪是欲望的镜子”,孩子的喜怒哀乐背后,隐藏的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1. 看情绪:别被孩子的情绪带跑,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生气,自己也跟着急:“谁惹你了?别生气了!”——这看似关心,实则被孩子的情绪“传染”,陷入情绪共振。真正的“看情绪”,是像旁观者一样觉察:“哦,孩子现在不高兴了。”而不是立刻被卷入风暴。
2. 见需求:引导孩子表达,而非发泄情绪。
更高明的家长会问:“你需要妈妈做什么?”——这是在帮孩子把情绪转化为需求。“情绪是失控的欲望”,而需求是可以被理性讨论的。比如,孩子摔玩具发脾气,背后可能是“我想要赢”的挫败感,而非单纯的愤怒。
3. 满足≠溺爱:如何合理回应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需求有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但满足需求不等于无条件妥协。过度满足会让孩子失去面对挫折的能力,就像浇太多水的花,根会烂掉。真正的“好家长”,是既看见需求,又懂得何时说“不”,让孩子学会在合理范围内争取。
反思: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做什么更重要。
精神分析有句话:“父母做什么不重要,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更重要。”孩子的行为模式,往往复制父母的情绪管理和需求表达方式。如果我们自己都习惯用愤怒代替沟通,孩子又怎能学会理性表达?
养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成长。我们无法给孩子我们没有的东西,所以,先修炼自己,才能成为那面清晰的镜子,照见孩子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