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丈量世界》
作者:丹尼尔·凯曼
类型:小说,传记
推荐:四星
《丈量世界》由德国评论家丹尼尔·凯曼发表于2005年,该书被誉为二战后德语文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虽然从中文版本看,我认为这评价有点言过其实。
本书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创作的小说,但有多大成分源自现实,我们无从得知。它以数学家高斯和科学家洪堡为主人公,重现两个人的人生路线,以及最终它们是怎样交汇于一点。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和阿基米德、牛顿并称为“世界三大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子”。在本书里我们看到的高斯,是个尖酸倔强、口不留情的老夫子,他在智商上傲视群雄,却在生活和社交中幼稚得可爱。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博物学家、自然地理学家,地貌学、火山学、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创始人之一,确立了“等温线”“等压线”等概念。与其说作为探险家的洪堡勇敢无畏,一往无前,不如说他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
高斯的一生,被“天才”两个字贯穿始终。他一度认为身边的人都在演戏,因为他们说话做事前总要停顿片刻,这短暂的思考间隙让高斯难以理解。
20岁时高斯就发表了数论著作《算术研究》,连他自己都觉得今生在数学领域很难再有更高的成就了。
大众对神秘的数学不感兴趣,他们只理解看得见的东西,因此高斯把精力投入天文学的研究,为了相当实际的理由——赚钱。高斯的数学天赋派上用场,他独创计算星球轨道的方法,成功预测谷神星的出现,实现名利双收。
高斯宁可一辈子把自己关在家里算数,也不愿踏出家门一步。对于政府赋予的领导土地测量计划的使命,高斯虽然心有不甘,却让他有机会在新的领域大施拳脚。他采用纯数学的方法缩减误差,利用三角测量法和自行发明的回光仪,绘制出当时最精确的地图。
我们看到这位名垂青史的天才,并非如想象中的完美神圣,他曾风流放荡,金屋藏娇,为追求物质上的富足改弦更张,为获得名分忍气吞声。但当待解决的问题在眼前展开时,探究事物本质性真理的冲动就成为驱动他的主宰力量。他在这一刻就不再是籍籍无名的尖酸小市民,而是伟大的才华横溢的数学王子。
洪堡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才。他坚韧,踏实,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试图明晰万物的好奇心。
他见山就要攀登,测量它的高度,敲下几块岩石带走;每种植物就要制作成标本,分门别类地保存;他把狗和鳄鱼关在一件屋子里,研究鳄鱼的猎食行为;即便是遇到火山,他也发疯般吊进去看看,验证“地球内部是水”的学说是否真实。
1799年至1804年间,洪堡前往美洲考察。狂躁的暴雨,肆虐的蚊虫,炎热的气候,都没能阻止洪堡将异国标本和资料带回欧洲,这位勇敢、多识的探险家成为欧洲竞相追捧的对象。
高斯和洪堡两人前半生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洪堡定期写信将美洲旅程的见闻告诉哥哥,并请他帮忙将它们登在报上,高斯始终是洪堡的忠实读者,并惊叹于他的奇异旅程;当洪堡漂荡于大洋之上仰望星空时,也时常想起祖国的某位卓越的天文学家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了星体的轨道。
关于各自的学科,高斯和洪堡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洪堡遍历河流山川,揽阅万千生灵;高斯常足不出户,都要家人赶着才出门。而谈到数学,洪堡面对一串串公式就不由得头昏脑涨。
他俩一个“俯察品类之盛”,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广度,揭示万物的规律;一个“仰观宇宙之大”,用头脑探底思维的深度,追求最简洁的数学之美。
不再年轻的洪堡受沙皇之托前往西伯利亚考察,官僚作风、渐增的年龄、庞大的队伍和条框的约束让洪堡无法按照个人意志行动,声望拖累着他的脚步,他再也不能单纯地跟随好奇心的指引自由前行。远在哥廷根的高斯为老洪堡不得不听任那些科学门外汉的摆布而惋惜,同时又祈祷他旅途顺利。
身在西伯利亚的洪堡在给高斯写信寻求理解的同时,也常常感叹,那个可怜的老家伙从来没机会好好看看这个世界。转念想到高斯穷尽一生在小屋子里潜入数学感受公式的美,遥望无穷的宇宙寻找规律,他又迷茫地弄不清到底谁才是一直留在家里的那一个。
对科学的“痴”和对真理的“好奇”使他们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怪异。他们从来不太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不太理解他们,但他俩能找到对方成为知己,已经算是极大的幸运。英雄暮老,惺惺相惜。
最后谈谈本书的问题。《丈量世界》作为不完全是传记的小说,叙事跳跃,可读性差,它的简洁不是采用白描手法勾勒整体轮廓,而是一笔未尽、一笔又起的断续,当你以为这件事还要往深发展的时候,突然就换到另一个毫不相关的场景去了,这让本书大部分内容——尤其是洪堡探险部分——读起来让人既感枯燥又觉困惑。同时,不知是原作的意图还是译者的选择,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本意可能是为拉远读者和人物的距离,蒙上更浓厚的历史观感,但这一叙事带来严重的指代不清的问题,一句话中会同时出现好几个“他”,如果不刻意联系上下文,你也不知道它到底指的是谁。如果不是最后20%的内容引出对人生意义的求索,以及两人性格自带的幽默属性,这本书我只能给出三星半甚至三星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