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新疆自驾游。
一行人到达塔中之后,又遇到几个自驾前来的旅友,大家临时组了个团,结伴到塔克拉玛干稍深一些的地方走了走。没想到一见到沙漠,这帮几十岁的人一个个像撒了欢儿的野鹿,恨不得四肢着地,黄沙洗面……书接上文:
| 故 事 |
因为队伍里有个特别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广东姐姐,所以我跟着混了一路的自来熟。塔中的石油小哥也比较喜欢跟她聊天,从对话中,我得到了一组庞大的数据,给我惊到。
塔中不仅是个油田,还产天然气。
石油的产量咱们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聊过了:全国油田的石油产量有一个平均值是那么那么一个数,而塔中的单井日产量,是这个数的10倍。现在又了解到,塔中天然气的产量也非常巨大,日产量大概是60万立方米左右。
60万立方米是个什么概念呢?
比如说我们一家有三口,使用天然气做做饭、洗洗澡,节省着过日子,一个月大概是10个立方;“挥霍”着过日子,一个月也不过20个立方……那日产60万个立方,你想想,一个“小小”的塔中,20多年来,造福了多少个家庭?
聊天过程中我还得知,石油人的工作其实还蛮……单调的,一线两点三餐,但是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生活中没有那么些个花花绿绿,氛围相对简单,所以思想相对纯粹。耐不住寂寞的人,一定在这个地方待不下去。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人的好高骛远和一事无成,往往也就是从耐不住寂寞开始的。但是塔中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个词,叫做脚踏实地:
我们在小镇北边的沙漠里拍照,一串陌生的脚印将我引入一片空荡的沙土丘。在这里,我发现了一根特别的杆子,杆子上有一个槽,插着一张巴掌大的卡纸,我就好奇地摘下来看了一下,顿时觉得很感动,后续每每回想起来,依然肃然起敬。
这张薄薄的纸片告诉我,虽然渺无人烟,但这片沙漠并不孤独。只要人能到达的地方,都在石油工作者的把握之中。他们会两班、三班倒地巡逻,几乎每天都会。然后在这张小纸片片上手写自己的名字,把日期永远印刻在过去的某一个节点。
根据我不太成熟的理解,一般来说,“巡逻兵”都很年轻,尤其这类条件艰苦的地方,往往以身强体健、行动敏捷的小伙子居多,那么,什么样的年轻人,才能有耐心做得了(外人眼中)这么“无趣”的工作。
当同龄人要趁着年轻去大城市打拼、到人潮汹涌的地方去“挤”着,他们,却把有限的青春风险给了无限的大漠,度过一段不类似的人生,一段可以用“谱写”这样的词形容的人生,一段每每回头都可以采集到清晰脚印的人生。
| 此 外 |
在沙漠里涨了见识之后,就很想去井上看看……后续内容,下篇文章分享。
篇尾提示:我的游记都是“连续剧”,当前内容与前后文连起来看,感受会更完整。
新疆旅行还在继续,下一篇文章再聊。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