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首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本诗作者张九龄,写此诗时因被奸相诬陷,由右相之尊出贬为荆州长史。
全诗的主旨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后人解读张九龄自比兰桂,坚贞清高。念他气节高远,行芳志洁。
可这种学院派的读诗、念诗、解诗。有何作用呢?
张九龄的言行与《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的课题分离极为相似。
奸相诬告张九龄,君主不信任张九龄,多方面因素致使他被贬荆州。
可他清楚明白,诬告来源于别人,不信任的源头是他的主君。这与他有何关系?
忠君奉国是张九龄的课题,哪怕君主不信任他也没有关系。其他人的诬陷更不值一提。
最简单的课题分离,就是不干涉别人,也不被别人干涉。干涉了就不被诬陷吗?嘴巴长在别人身上,刻意去讨好也没用。
张九龄真实地认识自己,认识到别人。才能做到课题分离。
苦恼于君主不信任我,别人为什么诬陷我。保存这种干涉别人课题的想法,张九龄绝对无法留下这首感遇诗。
也没有“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样两句美妙的诗歌。
以上仅我拙见。
我以为古诗是有智慧的,念和读作用不大。单纯以学院派的方式阅读理解也不可,那样只是让你了解别人的优点或缺点,阅读别人的经历。
正因为跟自己没有关系,所以离开校园之后,有多少人会去读诗的呢?
我不是文学评论家,没看过文学评论的书。
我想,把古诗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更能接近作者的智慧。
简单认为,解读一本作品,应该是通过作品去了解作者本人,而非阅读理解作品本身。
我们要向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