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早上4:55老妈就打来电话“饭做好了,你们收拾好下楼吃,不要在楼上做了。”昨晚说好了我在楼上给他们父女俩准备早餐,然后他们就打车走了,免得爸妈想着这件事睡不踏实,虽然爸一直强调他和妈每天早上五点就醒了,还是下楼吃早餐好。
5:10我们收拾好下楼,爸穿着一件深蓝色圆领的毛衣,妈穿着一件红色的开衫毛衫,系着一条淡雅的真丝小丝巾,无论什么时候爸妈永远是穿戴讲究,即使在家他们也不穿家居服,两个干净整洁的人。早餐已摆好,妈又煮了几个鸡蛋让他们父女俩带着路上吃。
5:45约的车到了,女儿和姥姥姥爷拥抱告别,女儿上大学后一直没有机会回洛阳过年,时隔六年已工作长成大姑娘的女儿对姥姥姥爷依然很亲。我送他们父女到隧道局大院门口上了车,女儿问我什么时候回深,我说“还要陪姥姥姥爷五六天,开学前吧。”目送车走远,我往回走。冬天北方的清晨冷飕飕的,天亮得也晚些,这时候天空还没有一丝亮光,走在回设计院大院的路上,这是承载了我的少年、青春的一条路。路的一边是局大院,里面除了办公楼、家属楼,还有学校、医院,这是一个部门齐全的小社会。我在这所子弟学校上了两年小学,三年初中,后来又回来工作了十年,这是一个有我无数美好青春记忆的地方。路的另一边是设计院,从局大院到设计院要经过这条路,我曾经每天来来回回要走好几趟,它一直没有名字,因为这条路是中隧集团建立时自己修的一条内部路,无论大人小孩都非常熟悉它,一条不需要路名的路。十年前企业为了发展,集团与设计院“分道扬镳”,分别迁往广州与天津。洛阳市政府为了城市规划需要,为这条路取名“状元红路”,小时候这条路不通公交,只有一天四趟局班车到市区,现在不光有开往东西南北的公交车,去年还开通了地铁,爸妈说去哪里都特别方便。在路的一边又建了一个小区,叫“状元府邸”,全是高层,局大院、设计院的房子全成了“小洋房”。我们原本属于的“西工区”也划分为“老城区”,区政府也在这条路的不远处盖了新的政府办公大楼。路两旁高大粗壮的梧桐树的树叶在秋天已飘落,枝桠繁茂,在橘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亲切,它们应该是在我童年时隧道局的大人们种下的,我见证了它们的长高,它们的枝繁叶茂,它们陪伴了我无数个青春的春夏秋冬。忽然不远处传来了鞭炮声,开始只是两三声,接着便噼哩啪啦、此起彼伏……悦耳动听,心里忽然觉得特别温暖。初五也叫“破五”,小时候就听爷爷奶奶说“过了初五,外出工作的人才能离家谋生”,所以小时候爸即使工作再忙,也得过了初五才走。但今天不那么讲究了,从初二开始,我们陆陆续续地就离家了,外甥女婿因初三值班初二回重庆了,弟弟一家初二去新乡岳母家了……
疫情三年,老爸老妈独自过了两个春节。今年我们姐弟早早商量好接爸妈到重庆过年,谁曾想疫情政策放开,全家“阳”了一遍,为了保护爸妈的健康,我们改变过年方案,爸妈“按兵不动”,我们从“天南地北”回家过年。
因疫情原因,我今年十二月中旬就开始居家办公,元旦过后基本没有什么大事情了,我便准备早早回洛阳。老爸怕我刚阳后在路上再感染,让我休养好了再回。原计划我回洛阳陪我的老爸老妈过年,先生和女儿放假了陪他的老妈去三亚旅行过年,奶奶一直想去一趟三亚,后来奶奶说“大疫刚过,还是在家好”。先生便决定开车回洛阳过年,老妈在老家和妹妹一家过年。之前在洛阳的时候,每年春节我都会和先生一起回山西农村过年,写对联贴对联、蒸花馍、炸油糕、垄旺火、迎喜神、放鞭炮、穿新衣,走亲戚,每一道都有无数美好的寓意,浓郁的中国年味儿是生活在城市的我向往和喜欢的。后来在县城给奶奶买了房,村里的老房子我们也不再去了,再回家过年便少了一些感觉。再后来我们到深圳,和双方父母都不在一起,我们便约定,每年轮流陪伴,去年因为疫情过年先生无法离深,奶奶来深圳和我们一起过年。我们双方父母都非常独立,喜欢自己独自生活,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不愿和儿女在一起生活。随着父母年龄大了,我和先生决定每年都要抽出时间陪他们。我还好,每年都有两个假期,先生近几年的年休假基本都是和弟弟相约一起回家陪老妈,带老妈旅行。2022年暑假,趁着我的假期先生也休了十几天年假,一起回了山阴和洛阳,带着双方父母分别游览了山西与河南的好风光。
老爸说既然文通开车,那你就不要提前回来了,你们一起回。没曾想临近过年,河南、湖北、湖南都下雪了,为了安全起见,再加上开车路上耽误时间女儿请不到假,决定不开车了。他们顺利买了20号(年二十九)到洛阳的票,我想提前回洛的票难以买到,飞机直达的没有,经停的折腾两天,先生终于抢到了一张16号从深圳北到西安的高铁票,没想到的是我这个磨叽鬼竟没赶上高铁。好运气总是悄悄降临,先生竟在经过上万次的抢票无果后买到了17号洛阳的直达机票,我在17号(年二十六)10:30顺利抵达洛阳。
下午我便计划打扫楼上我的家,每次都要反复交待爸妈不要管,我回来打扫,可是妈还是做了收拾。我洗了窗帘,和妈一起铺了床。每一次走进这个家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我从未离开”,其实已经离开18年了。打开柜子里面还有女儿小时候的衣服,书柜里还摆放着我看过的书,沙发还是喜欢的样式……时间好快,时光又好慢。
爸妈喜欢干净整洁的生活,家一直被他们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洗了窗帘,擦了犄角旮旯,所有房间窗明几净。和爸妈一起逛菜市场、逛超市,年货塞满了冰箱。弟弟年二十九回来又在重庆买了各种菜、肉,包括麻六记的一箱半成品,年货备得足足的了。
写于初五,未完待续……
下面文字完成于初七初八,断断续续、啰啰嗦嗦的记录……
年二十八我和老妈开始蒸馍,一锅普通圆馍、一锅花样馍、一锅花卷。年二十九炸豆腐、炸带鱼、炸了两大盆油片。年三十准备年夜饭。
外甥女婿是最后一个到家的——年三十的下午五点多。除夕,我们还是早早打开电视,切换到中央一台等待着央视春晚,不管节目好不好,这是陪伴了我们二十多年、已融入我们春节的节目。吃完年夜饭,老妈擀皮儿,先生、弟弟、外甥女婿三个包初一早上的饺子,我们的习俗是初一早上吃饺子,饺子里面还要包硬币,谁吃到了就意味着“好运”,老妈每次都是家里有几个人就包几个硬币饺子,希望孩子们“好运”年年。包完饺子,爸妈看春晚,我们便下楼放烟花,大人也像孩子们一样甩动着手中的烟花,美丽的烟花伴着欢快的笑声在除夕的夜空回荡。本来弟弟还打算开车带几个孩子去市里寻找“年味儿”,坐上车想起晚上都喝了红酒,便作罢,我们在院儿里把买的烟花放完了才上楼。家人欢聚一堂,聊着天,吃着小时候喜欢的点心,守岁等待兔年的到来。
初一早上吃完饺子,我和弟媳妇便开始准备午饭——迎接我亲爱的叔叔、姑姑们的到来。我的两个叔叔两个姑姑每年初一只要老爸老妈在洛阳,他们都会从灵宝开车来洛阳看望老爸老妈。他们的相互挂念、姊妹深情,以及张家温儒善良、勤劳持家、崇尚读书的优良家风,给我们晚辈做了很好的榜样与传承。十点左右,老爸带着弟弟、先生早早到小区门口等候,他们带来了二妈三妈蒸的油面馅馍、豆沙馅馍,姑姑做的醪糟、炸的油条,还有灵宝苹果,装了满满一后备箱。老爸老妈、两个叔叔、两个姑姑、弟弟、堂弟、先生开始聊天,说着奶奶爷爷在世时候的故事,讲着孩子们的生活,阳光洒满客厅,屋里暖融融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笑容。我和弟媳,弟媳掌勺,我打下手在厨房忙碌着,13个菜摆了满满一桌。一桌菜,一锅饭,一勺汤,一家人,就是我们平凡却又幸福的春节。饭前在我和弟弟的指挥下拍了美满的全家福,老爸老妈已经八十多了,叔叔姑姑们也都过了七十,就连我时尚前卫的小姑也六十四了,祝福他们长命百岁,幸福美满。
下午我们一起到隋唐遗址园看看在那里举行的“2023隋唐河洛文化庙会暨新春灯会”,到了门口,入口处人山人海,放眼望去,桥上人头涌动,看来大家都想在大年初一赶个热闹的庙会。本不打算入园,想着和叔叔姑姑难得在一起还是去看看,谁想弟弟和堂弟转了几大圈也没找到停车位,我们为了避开和大家的“亲密接触”,只好离开。初三和老爸老妈再次来到热闹喜庆的隋唐园,人没那么多了,观看了中国传统的击鼓舞龙舞狮表演,流连于小吃街,悠闲自在,中国浓浓的年味儿在这里记忆!
弟弟一家初五下午从卫辉岳母家回到洛阳,初六早上我们去喝了羊肉汤,这是我们回洛阳最大的念想儿,我已经吃了五次,营养美味。不过女儿和先生没能吃到,他们到洛阳那天年二十九人家开始休假,初五营业他们初五离开,完美错过。下午我们姐弟陪爸妈去了九洲池,据说是武则天沐浴的地方,洛阳市政府花10个亿巨资修建。九洲池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内重要的皇家池苑,荟萃了唐宋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典范。九洲池始建于隋,唐宋沿用,因似东海的九洲而得名,史料记载占地52万平方米,考古发现有139250平方米,水深丈余(约3.4米),堤岸屈曲,池中有数岛,鸟鱼翔泳,花卉罗植。池水向紫微城辐射,园内水网密布、殿台楼阁点缀其间,其景美不胜收。九洲池见证了盛唐时期帝国和西域的交往。春节期间有灯会,晚上有各种盛唐元素的演出,年轻的女孩们穿着唐装、汉服穿越于古今之间。北方冬天的阳光没那么暖,明亮而清冷,我们姐弟拉着爸妈在这皇家园林不同景点拍照留念,常拒绝照相的老爸也难得地配合,一家人说说笑笑绕着唐朝宫池宛走了一圈,山川池沼、楼台轩榭、雕梁画栋,历经时代风雨,见证王朝兴衰,仍觅得旧迹。天气冷,我们怕爸妈受冻,在晚上演出之前便离开了。洛阳,不是我的故乡,但我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年,我依然无比喜欢与留恋,喜欢它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气息,留恋它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韵味。
初六弟弟一家要开车回重庆了,早上爸妈依然是四点就起来做好了早餐,五点半他们下楼,爸妈交代他们路上开车慢点,注意安全。姐姐送他们下去,爸妈站在窗口,看着他们的车离开。我过几天回深也得早上六点从家里出发,我准备直接从楼上走,姐姐选择了初九下午走,我们每次走,他们一晚上都应急着睡不好。
春节,承载着中国人恒久的生活理想和家国情怀;阖家团圆、国泰民安,历来就是春节的主题。
过年回家,已然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它是亲情的聚会、家人的团圆。中国人将自己的愿望、伦理、信仰都反映和聚焦在春节节俗中,回归家的怀抱,放松心情,调节身体,也与自然、社会和自我对话,获得再出发的勇气和动力,中华民族的“家”由此绵延不绝、兴旺发达。
这个春节,我读了一本厚重的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