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在豆豆出生之前,我还没有学习育儿,我跟父母的沟通方式就是一说话就不耐烦,语气很冲,互相伤害,仿佛我们都很爱对方,但都不会好好说话。一度以来,我以为这就是正常的亲子沟通方式。
“我花钱供你你就这样回报我?”、“我生了你你就得听我的!”、“现在立刻马上给我把电视关掉,否则以后别看了!”
这些话大家是不是很熟悉?用马丁•布伯的存在主义哲学分析,这类的话,在无形之中,就把孩子当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了,孩子感受不到一丁点的安全感,妥妥的全是我-它关系。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依恋》中指出:“安全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石,缺乏它,孩子就像一艘没有锚的船,内心永远飘摇不定。”
也正因为孩子感受不到安全感,他的大脑会一直处于防御状态,跟父母互动的时候,表现出的就是不耐烦、语气很冲。而这种互动方式,有大把的人会延续几十年之久。
在我学习了育儿之后,深刻的意识到,如果我再用父母跟我说话的方式,去跟孩子说话,那孩子必然也会用我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我,而且带着这种说话方式,人生真的会不幸福。我开始寻找改变的方法。
人的说话方式,是他几十年大脑形成的条件反射脑回路,岂是那么容易就改变的,我也看过一些《语言的艺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之类的书籍,以及很多社交媒体上的跟孩子聊天的话术,最终发现,实际操作起来很难很难,说不出口,说出来也不是那个味。
但在我真正的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之后,不断地用这些理论运用和分析,我开始深刻的明白,跟孩子说“我爱你”、“妈妈看到了,你现在很生气”、“谢谢你,你虽然不想回家,但还是尊重了妈妈的决定”这些话的重要性。
我的认知提升了,我有了育儿的底层逻辑,我不再觉得这些话说出来很肉麻,也不觉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跟孩子说“我爱你”是一件羞耻的事。
我发现,把对孩子功利性的关注点,比如今天有没有学英语、会不会背古诗、有没有把衣服弄脏,转而放到孩子的心理需求上,关注他当时真实的感受并接纳,把孩子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而不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而存在,孩子才会感受到我们真正的爱,也才有爱溢出来给爸爸妈妈。
我开始很自然的把积极正面的话当成了常用话语每天跟孩子说,孩子也习惯了这样的互动,他感受到了被尊重被接纳被看见,也常常会跟我表达“我爱你”、“你是最棒的妈妈”、“妈妈你真漂亮”,我就知道,我并没有把我母亲与我的互动方式,代际传递给孩子,我做到了。
也因为跟孩子良好的互动,带来的心理能量,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跟母亲的关系,我刻意练习不去跟她对抗,尝试理解和尊重并建立自己的边界,觉察和调整之后,仿佛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从《保护好孩子的前额叶,才是教育中性价比最高的投资。》爆火以来,我看到在中国式的亲子关系里,不少人有我当初的困惑,很多人也明白当下大环境有问题、明白自己本身的成长经历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但苦于没有方法,不懂怎么做。
而我很愿意用自己的一些经历,帮助真正想要改变、真正爱孩子的家长,更好的理解孩子、理解自己,更好的养育孩子、接纳自己。
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你我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家长,我们生活在这个让人无可奈何的大环境中,我们从小都经历了很多童年创伤,但我们依然可以用科学的方法,阻隔代际传递,真正的养育出一个适应力强、情绪稳定、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