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吐槽父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不少年轻人表示,和父母相处的时候,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
还有人表示,每次和父母对话就会觉得烦躁,控制不住地想发脾气,这是为什么呢?
一、
一和父母讲话就想发脾气,
这究竟是谁的错?
你其实并不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会善待朋友,与同事和谐相处,在路上遇见流浪猫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喂点吃的。
你也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身边人的评价都不错,他们也曾说过你很好相处。
可就是这样的你,在与父母聊天时总是难以抑制的暴躁和不耐烦,有时候还会直接发生争吵。
你以为你把好脾气留给了外人,把坏脾气留给了父母,你开始自我反省,试图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事实上,这件事情远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北京市教委曾经对北京市的3000多名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过一次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对父母的态度。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于这个问题,56.28%的孩子选择了“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这个选项,只有4.75%的孩子选择了“喜欢自己的父母”。
中国人看重亲情,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又是其他亲情无法比拟的。然而,当代年轻人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却越来越淡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心理学领域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代际冲突。它指的是两代人因为生活环境、成长背景和时代等不同而出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发生了矛盾。
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代际冲突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相信不少父母和子女都会觉得很委屈,在父母眼中,这是子女没耐心甚至不孝顺的体现,而在子女心里,却很难抹去原生家庭的伤痛和影响。
仔细分析原因,其实很多时候双方都存在问题。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式父母往往把自己看成家庭中的上位者,很少有父母愿意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和父母的关系渐行渐远,当他们有能力在社会立足时,独立意识被唤起,也会急于离开给自己造成伤害的原生家庭,此时父母觉得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感受被忽略了。
因此,在当前时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父母觉得孩子不好管教了,但是孩子却认为父母太过专制。
二、
暴躁孩子与“有毒”的父母
在代际冲突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然而,有的父母却不知道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甚至有的父母还会拒绝和孩子沟通交流。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一个人一听父母讲话就暴躁不安,并不是因为他天性狂暴,更不是因为他讨厌父母,而是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喜欢用贬低他、打压他的方式与他相处,从而使他对父母形成了攻击意识。
那么,有哪些类型的父母最容易和孩子发生冲突呢?
扫兴型父母
《人物》曾经向网友发起了一次关于“扫兴父母”的征集,在网友近700份的回答中,找到了“我的父母为什么如此扫兴”的答案。
一位叫“梦寒”的网友表示,每次和父亲出去吃饭,父亲都会一道菜一道菜地计算成本,然后不停地念叨如果自己在家做这些菜能够节省多少钱,到饭店吃饭是如何不划算等等。有一次,父亲竟然因为点了太多素菜觉得不划算而要求菜馆老板打折。
另一位叫“昂昂”的网友吐槽自己的父母太看重金钱。自己难得有机会出去旅游,拍了很多好看的照片分享给父母,但是父母却认为花这么多钱不值得。
在中国式父母中,这样的扫兴型父母还有很多。扫兴型父母扫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兴致,还破坏了孩子想要和他们分享的那份心情。
或许,这些扫兴型父母从小也生活在一个充满扫兴和否定的家庭环境中,以至于他们在成为父母后,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很多关心的话说出口却成了嘲讽,很多鼓励的话说出口却成了打压。
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是中国式父母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这种类型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干涉孩子的人生。
2023年高考过后,一条新闻登上了热搜。重庆一女孩高考分数为563分,她想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而妈妈却希望她能够留在重庆当老师,于是强迫女孩报名了师范专业。后来女孩偷偷改了志愿,成功被中央戏剧学院录取,可是妈妈又偷走了女孩的录取通知书,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阻挠孩子入学。
可以想象,如果女孩是一个容易妥协又没有主见的性格,那么她很有可能就会听从妈妈的安排,人生也从此改变。一个母亲为了干涉孩子的人生,竟然做出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这是多么悲哀。
控制,只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无效沟通型父母
很多年轻人都会产生一种和父母说不通的感觉。他们也曾经努力过,但是每次和父母进行交谈,他们就会放弃和父母沟通的想法。这种类型的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孩子的痛苦和情绪,自以为是地对孩子妄加评判。
马思纯曾经在一期播客中分享了自己当初患上抑郁症的经历。
当她对父母说自己患上抑郁症、失眠非常严重的时候,马思纯的父亲却表示,这种病就是闲的,每天去操场跑几圈就好了。马思纯说,自己当时就崩溃大哭。
无效沟通型父母几乎很少走进孩子的内心,他们从不关注孩子的情绪,也不承认孩子的痛苦,他们用自己狭隘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孩子,还认为自己非常正确。
二、
如何调整心态,
与父母建立和谐的关系?
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沟通问题,往往是由于双方的沟通方式不同所导致的。
在与父母交流时,如果只是一味地发泄情绪、抱怨不满、指责对方等等负面行为,那么必然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和抵触。
相反地,如果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尊重对方的意见和看法,那么就有更大可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1、永远不要希望父母能改变
大部分的父母受限于学识、见识、知识,他们的信息面以及年龄思想十分的僵化,我们就不要想着改变他们。例如很多父母都觉得“不结婚”是不行的,如果你想说服他们,那就是找罪受。
有些父母跟你说一些糟心的事情,就是把情绪发泄给我们,所以他们好了,而我们却需要消化情绪。很多人难过的时候,还生气,觉得父母没那么在意我们的感受。其实你不用在意,只需要把这些负面情绪当成耳旁风,听听就好,别在意,不做情绪垃圾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
2、距离产生美
不管是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应该保持,和父母关系最和谐的方法是不常处于一个屋檐下,都有个人空间,偶尔打打电话,问候问候,多分享快乐的事情,如果对方总是分享糟糕的事情,你就找借口挂断电话就好。
3、适当妥协“敷衍”
对于一些不是太重要的问题上,学会敷衍不钻牛角尖,如果一件事情暂时无解就先放一放,不在这个话题僵持,转移话题,时间会给答案,多说对对对,是是是,妈你说的对,还的是爸有见识,你说的我会注意的。
因为年代不同,观念不同,思想不同,父母们会有自己的一套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不要试图以为他们好的名义去改变他们几十年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敷衍几句就好。
4、尽可能减少争辩
很多父母,潜意识都想操控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还没独立,或者不想跟他们起冲突的时候,我们可以口头上顺着他们的话说,但是做事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总之,当我们和父母说话容易生气、不耐烦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原因,学会有效的沟通技巧,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我们应该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观念,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看到父母为我们考虑的心意,而不把他们当成老古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享受和父母之间的亲情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