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话说贾母第二天仍领着众人过节。元妃省亲临幸大观园时命探春将那天所有题的词和作的诗、对都抄录下来,回宫以后,自己仔细选出优劣,编出顺序。下令镌刻在大观园里留题的牌匾和石头上,成为千古风流雅事。因此贾政命人挑选精工巧匠,在大观园凿石刻字。贾珍率领贾蓉、贾蔷等做监工。因贾蔷还得管着文官等十二个女戏子和行头等事情,没有空闲时间,因此又将贾菖、贾菱、贾萍叫来监工。
玉皇庙和达摩庵的十二个小沙弥和十二个小道士如今都挪出大观园来,贾政正想把他们分派到其他各庙庵去居住,不想在后街西廊下住的贾芹的母亲杨氏正打算到贾政这边找点事情给儿子管管,也好弄些银钱使用,碰巧听见这件事,便坐车来求凤姐。凤姐见她平日油嘴滑舌,便答应了,想了几句话,禀报了王夫人:“这些小和尚和小道士千万不可以打发到别处去,一旦娘娘出宫来,还要接待的。如果遣散了,用时再现去找可就费事了。依我看,不如把他们都送到家庙铁槛寺去,每月派一个人拿几两银子去买些柴米油盐送去就行了。临时要用,去叫一声就来,一点儿不费事。”王夫人听了,便与贾政商量。贾政听了笑道:“倒是提醒了我。就这么办吧。”立即传唤贾琏。贾琏正同凤姐吃饭,一听传唤,放下饭碗便往外走,凤姐一把拉住他,笑道:“你先站住,听我说:要是别的事,我不管,要是为小和尚、小道士们的事,无论如何你要按我说的办。”如此这般,教了贾琏一套话。贾琏摇头笑道:“我不管!你有本事你说去。”凤姐听了,把头一梗,筷子一放,脸上带笑不笑地瞅着贾琏道:“你说的是真话还是玩笑话?”贾琏笑道:“西廊那边五嫂的儿子芸儿求了我两三次,要点事管管,我答应了,让他等着。好容易出来这件事,你又要夺去!”凤姐笑道:“你放心!娘娘说了,园子东北角还让多种些松柏树,楼底下种些花草。等这件事安排下来,我包管叫芸儿管这工程就是了。”贾琏道:“这也行。”便又悄悄地笑道:“我问你,我昨儿晚上不过要改个姿势,你为什么就那么蹩手蹩脚呢?”凤姐听了,脸立刻飞红,“嗤”的一笑,向贾琏吐了一口,依旧低下头吃饭。贾琏笑着出去了。
贾琏见了贾政,果然是为了小和尚的事,贾琏便按着凤姐告诉他的话说道:“我看芹儿出息了,这件事就交给他去管,按照府里头管事人的规矩和标准,每月给他开支就行了。”贾政本来也不大关心这些小事,听贾琏这样说,便答应了。贾琏回房告诉凤姐,凤姐立即命人去告诉杨氏。贾芹马上便来见贾琏夫妻,感谢不尽。凤姐又做顺水人情,先预支给他三个月的费用,叫他写了领钱的条子,贾琏画了押,发给他对牌,贾芹到银库那边按数领出三个月的工钱来,白花花三百两银子。贾芹随手挑了一块送给掌称的人,叫他们去喝茶,剩下的包好交给随身小厮拿着一起回家。
贾芹回到家与母亲商议一番,立刻雇了辆车自己坐上,又雇了几辆车到荣国府侧门前,叫出那二十四个僧道来,坐上车子,直奔城外铁槛寺去了。
元妃在宫中编辑《大观园题咏》,忽然想起园中的景致,心知自己临幸过后,贾政出于敬重和谨慎,必定封锁园子,不让别人进去,这样岂不浪费园里的美景?况且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姐妹们都在临时倒出的房子里住,何不让她们搬进去居住,也不使这些佳人落魄,花柳无颜。但又一想,宝玉自幼在姐妹堆里长大,与别的兄弟不同,若不让他进去,又怕冷落了他,恐贾母和王夫人心里不高兴,也得让他进去居住才好。便命太监夏忠到荣府下了一道谕旨:“命宝钗等在园中居住,不可封禁;宝玉也随着进去读书。”贾政和王夫人接到了谕命,禀明贾母后,立刻派人到园子各处收拾打扫,重新安装帘幔床帐。
别人听了这个消息还可遮掩喜色,宝玉听了那可是喜之不尽。宝玉正和贾母盘算要这个要那个,忽见丫环来禀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呆了半晌,登时扫了兴,脸上也变了颜色,拉着贾母的手跟扭麻花糖似的,死也不敢去。贾母只得安慰他:“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况且是你做了这篇好文章,娘娘才叫你进园去住,他可能是要嘱咐你几句话,不过是怕你在里头淘气。他说什么,你只要好生答应着就是了。”一面安慰,一面叫了两个老奶妈来,吩咐:“好生带宝玉去,别叫他老子吓着他。”老奶妈答应了。宝玉只得跟着两个老奶妈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半天才挪蹭到父亲这边屋子里来。
赶巧贾政在王夫人房中商议事情,金钏、彩云、彩凤、绣鸾、绣凤等众丫环都在廊檐下站着,一见宝玉来,都抿着嘴笑他。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地逗他说:“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香甜甜的胭脂,你这会儿吃不吃了?”彩云一把推开金钏,笑道:“人家心里正发虚呢,你还气他!”又对宝玉说:“趁老爷这会儿高兴,快进去吧。”
宝玉只得侧身小心地挨着门走进屋去。贾政和王夫人都在里间,守在门口的赵姨娘替宝玉掀起帘子来,宝玉侧身而入,只见贾政和王夫人对坐在炕上说话,地上摆着一排椅子,迎春、探春、惜春、贾环四人都坐在那里。一见他进来,探春、惜春和贾环都站起来。
贾政抬眼看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再看看贾环形象猥琐,举止粗鲁,忽然又想起贾珠来。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平常爱如珍宝,自己的胡须也已苍白,因此平日对宝玉嫌恶之情不觉减了八九分。半晌说道:“娘娘吩咐说:你天天在外面游嬉,渐渐把工课都生疏了,令我们严加管教你,并让你和姐妹们在园里读书。你可要好生用心学习,再不信守本分,谨守规矩,你可要小心!”宝玉连连答应了几个“是”。王夫人把宝玉拉在自己身边坐下,他弟妹三人依旧坐下。王夫人摸着宝玉的脖项说道:“之前的丸药都吃完了没有?”宝玉答应道:“还有一丸。”王夫人道:“明儿再取十丸来,天天临睡的时候,叫袭人服侍你吃了再睡。”宝玉道:“谨遵太太吩咐,袭人天天临睡前服伺我吃药的。”贾政听了问道:“谁叫‘袭人’?”王夫人道:“是个丫头。”贾政道:“丫头随便叫个什么名字罢了,是谁给起了这样一个刁钻的名字?”王夫人见贾政不高兴了,便替宝玉掩饰道:“是老太太起的。”贾政道:“老太太怎么会懂得这样的话?一定是宝玉。”宝玉见瞒不过,只得起身解释道:“平日读诗曾记得古人有句诗说:‘花气袭人知昼暖’,因为这丫头姓‘花’,所以随意给起的。”王夫人忙向宝玉说道:“你回去给她改了吧。老爷也不用为这点小事生气。”贾政一摆手道:“其实也没什么,不用改。只是由此可见他不务正业,专门在这些艳情诗词上下工夫。”说完,忽然喝斥了一声:“作孽的畜生,还不出去!”王夫人也忙道:“去吧,去吧。怕老太太等你吃饭呢。”宝玉答应一声了,躬身慢慢地退出门去,向金钏笑着伸伸舌头,带着两个老奶妈,一溜烟走了。
刚到贾母门厅门前,只见袭人倚门而立,见宝玉平安回来,堆下笑来问道:“叫你做什么?”宝玉告诉:“没有什么,不过怕我进园淘气,嘱咐嘱咐。”一面说,一面和袭人、老奶妈回到贾母跟前禀明原委。
宝玉见黛玉正坐在那里,便问她:“你住在哪一处好?”黛玉正盘算这事,见宝玉问,便笑答道:“我觉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根竹子,遮隐着一道弯弯曲曲的栅栏,比别处幽静些。”宝玉听了,拍手笑道:“和我想的一样,我也想要叫你住那里。我就住怡红院,这样咱们两个挨着又近,又都幽清。”
二人正商量着,贾政差人来禀报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日是好日子,哥儿姐儿们就在这天搬进园子去吧。这几天便派人进去分派一下,收拾收拾。”
宝钗住进蘅芜院,黛玉住进潇湘馆,迎春住进缀锦楼,探春住进秋掩书斋,惜春住进蓼风轩,李纨住进稻香村,宝玉住进了怡红院。每一处增加了两个老奶妈、四个丫头;除各人的奶妈和随身丫头外,另安排专管收拾打扫屋子的妇人、丫头。到了二十二日这天,一齐搬进了园子,登时园内花枝招展,绣带飘曳,柳拂香风,不像之前那样寂静了。
宝玉自从住进了园子,心满意足,没有什么可令他再生贪求之心,每天只和姐妹丫环们在一处读书、写字,或弹琴、下棋,或作画、吟诗,或饮酒、嬉戏,以至于女工的描样、刺绣等无所不至,生活得十分快乐。他曾作了几首四时即事诗,就是以当时四季中的事物为题材作的诗,虽不算好,却是真情实景。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蛙声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环妖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奴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这几首诗传出园子,当时有一些势利小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做的,便抄录下来,到处传颂;还有些轻薄子弟,爱上其中风流妖艳的句子,写在扇面上,不时吟诵赞赏。甚至有人来园子寻诗觅字,找宝玉求画、求题词。宝玉愈发得意了,每天在屋子里做这些应付外面的事。
谁想静中生动,忽然一天,心中烦躁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焦躁不安。园中那些女陔子,正是童心未泯、天真烂熳的年龄,嬉笑无心,坐卧起居也不避讳,哪懂得宝玉此时的心事?那宝玉心情郁闷,便懒得待在园内,只想到园子外头鬼混。出了园子,却又傻傻的说不出想干什么。茗烟见他这样,便想逗他开心,左思右想都是宝玉玩烦了的事情,忽然想到有一件事情宝玉不曾见过。便跑到卖书的书坊内,把古今小说,什么飞燕、合德、则天、玉环的“外传”等难登大雅之堂的传奇、野史等书籍买了许多回来孝敬宝玉。宝玉一看,如获珍宝。茗烟嘱咐道:“可不能拿进园子里去,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了。”宝玉哪能不拿进去?踌躇再三,把文雅些的挑出几套带进园去,放在床头上,无人时偷看;那些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府内的书房内。
三月中旬的一天,早饭后,宝玉拿了一本《西厢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凳上坐着看。
原著中宝玉拿的是《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编撰的传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最终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的“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 张生是反面形象。流传到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为说唱文本《弦索西厢》,对《会真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造,演变成男女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与代表封建势力的家长之间的斗争, 把张生写成多情才子,莺莺写成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到了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在此基础上创作成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致使该戏文和剧目成为流传古今的经典。所以小说《会真记》与戏文《西厢记》是有很大区别的两本书。作者可能考虑《西厢记》在当时属于禁书或其他不便的原因,想以《会真记》替代《西厢记》。然而后文中所说的戏文和经典语句均出自《西厢记》,甚至直接提到《西厢记》。为避免给读者造成混乱,统一改称为《西厢记》。
宝玉翻开《西厢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一段,一阵风吹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宝玉满身、满书、满地都是。宝玉起身要把身上花瓣抖落不来,脑袋里忽然又生痴想,恐怕花瓣抖落到地上被脚践踏了,便用衣服下摆兜住了花瓣,来到旁边水池边,抖落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顺流而下。宝玉沿着河岸追看,追逐到沁芳闸才依依不舍停住脚步。回来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还想弄到水池里,可惜手中没有打扫工具,一瓣一瓣捡又费时。正在踌躇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回头看,竟是黛玉来了,肩上扛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袋,手里拿着花帚。宝玉笑道:“来的正好,你把这些花瓣都扫起来,倒到那边水里去吧。我刚才倒了好些在那里了。”黛玉道:“倒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多干净,一旦流出园子,有人家住的地方什么东西没有?还是把花遭塌了。我在那边畸角儿上我挖了一个花冢,现在把它们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就随土化解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听黛玉问,立刻想起来自己看的书不便让她知道,慌忙藏在身后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说瞎话。趁早儿给我瞧瞧,这种书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单是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千万别告诉别人。真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过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已经看完了好几章了。但觉书中词句华美,余香满口。一面看,一面出神,心中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这书好不好?”黛玉笑着点头。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听了,不觉耳腮都变得通红了,登时竖起两道似皱非皱的眉,瞪着一双似睁非睁的眼,桃腮带怒,薄面含嗔,指着宝玉道:“你这该死的,又胡说了!好好的,把这些淫词艳曲弄出来,说这些混帐话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二字,眼圈就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急了,忙上前拦住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回吧!我要有心欺负你,明儿叫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鳖吃了,变个大王八,等你以后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到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说得黛玉“扑哧”的一声笑了,一面揉着眼,一面笑道:“一吓唬就吓成这个样子,还愿意胡说。呸!原来也是个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这词是刚刚从《西厢记》里学的。宝玉听了,笑道:“你说说,你这个词从哪里学来的呢?我也告诉父母去。”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宝玉一面收起书,一面笑道:“还是快把花儿埋了吧,别提那些事儿了。”二人便去收拾落花。
才把落花掩埋完,袭人就来了,说道:“到处找都没找到,原来溜到这里来了!那边大老爷身体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了,老太太叫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吧。”宝玉听了,忙拿了书,辞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服。
黛玉见宝玉走了,听说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不禁感到失落,无精打采地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就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练习戏曲。虽未留心去听,偶然有两句传清清楚楚到耳朵里:“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也十分感慨词义缠绵,便停住脚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里暗想:“原来戏词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到这里,又后悔不该胡思乱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好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更加如痴如醉,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然又想起古人诗中“水流花谢两无情”的句子,另首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句子,再加上方才所看的《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句子,凑聚在一处。仔细琢磨,不觉心荡神驰,眼中落泪。
正想得投入,忽觉身背后有人拍了她一下,一个激灵回过神来,忙回头看。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