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1366【45听书西游记【师徒遭陷】】

该情节出自《西游记》第九十七回“金酬外护遭魔蛰,圣显幽魂救本原”。

唐僧师徒在寇员外家受斋半月后继续西行,铜台府地灵县一伙强盗闯入寇宅劫掠,员外因阻拦被踢死。寇妻迁怒唐僧师徒,唆使儿子诬告他们是凶手。次日天明师徒带着夺回的寇家财物欲归还,却被官兵当作强盗捉拿并关进监牢。

四更时分悟空变作蜢虫飞出牢房,先至寇家冒充员外鬼魂斥责寇妻诬告,又入刺史府以其伯父亡魂相劝,再在县衙显“玉帝游神”法相震慑官吏。次日寇家递上解状,刺史释放师徒。之后孙悟空还前往地府,要回寇员外的魂魄并将其复活,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这个章节中,有哪些属于关键点呢?

第一寇员外的身世以及寇员外的死因。 寇员外是《西游记》中铜台府地灵县的富户,名为寇洪,人称“寇善人”。

他乐善好施,尤其敬重僧人,曾发下宏愿要斋僧一万名。唐僧师徒途经此地时,他已斋僧九千九百九十六名,见师徒四人到来,十分欢喜,盛情款待了半月之久。

在这个情节中,有一个很可笑的事情是扣眼外要。发下宏愿斋僧一万名刚好到唐僧师徒四人到来的时候,他已经摘生了九千九百九十六名。也就是说他在斋戒四人的话,他的目标就要达成了。从这个细节上来看,寇员外他对于做善人这件事,他是有执念的。当唐僧师徒四人不愿意接受他的盛情款待和帮助的时候,寇员外他是心生迁怒的,心里边是不乐意的,不高兴的。他之所以不乐意不高兴是因为唐僧师徒四人,没有配合协助他去完成他的一一万名的目标。对于乐善好施这件事应该是顺其自然的。但是寇员外对于这件事,他是有强烈的执念的,并且是刻意而为之的。

按理说寇员外一生乐善好施。他是不应该死于非命的,那么为什么要安排一伙强盗却偏偏把他给打死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是一个大善人,是个好人,不是应该好人应该有好报吗?为什么还要让一群强盗把他给打死,这其实这样的一个情节是为了让寇员外明白其中的一个道理。让他明白的道理就是你作为一个善人来讲,要明白乐善好施,顺势顺意而为,而不是刻意为之,当一个人把乐善好施作为人生的目标,或者说是一个执念去完成的话,其实它就有违了行善的真正意义。

唐僧的牢狱之灾,是为了让唐僧自证清白。当一伙强盗抢劫了寇员外,并且弄死了寇员外之后,又遇上了唐僧师徒四人。按照以往孙悟空的一贯行事作风,他早就把这伙强盗给打死了,但是孙悟空他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也已经掌握了自己行事的一个分寸和尺度。这时候他采用的是一个比较谨慎和仁慈的方法。通过调查的问询的方式弄清楚了强盗手中钱财的来源之处,并且最后还把这群强盗给放生。放生之后又拿拿着这些财物去归还寇家庄。

正是孙悟空的这一个行动。导致了他自己自投罗网,被官员拿下。并且被诬陷为强盗。

孙悟空这时候他被诬陷之后依然是冷静的思考采用了一个万全之策来处理自己的困境。在孙悟空自证清白的这样一个整个过程中来看,孙悟空已经看懂了人性,并且把每一个细节的布局都做得非常到位。

孙悟空整个自证清白的过程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装神弄鬼。它既借用了神的力量,利用了人心对神的崇拜,利用了官府对神的敬畏,对权力的敬畏,并且还利用了人对鬼的敬畏和害怕的心理,成功的把这个案件侦破之后还了自己一个清白。可以说在处理寇家庄事件的整个过程中,显示出孙悟空很高的一个智商,这是孙悟空在整个取经团队中处理事情的最高级的一个手段和方式。也就意味着孙悟空他已经真正的通过取经之路,一路的过程走下来,既看懂了人性,也看懂了权力的力量,也看清楚了人们对权力,对普通老百姓,对妖怪之间纵横复杂的关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