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碧玉两厢分,转睐慌忙来降温,你我齐尝如沐春。印红唇,一半儿溜滑一半儿啃。
以下引用:
南宋金元时期,宋词极度精致,乃至于凝固,难以图新求意。宋词在题材、声韵、字数上作茧自缚,难以符合民间大众的需要。同时,社会动荡不安、民族融合、政治变革,带来宋词的衰退。
在这忧患之际,源于民间悝语的小调逐渐兴起,带有市井民风的元曲蔚然成风,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元曲和唐诗宋词的最大区别就是民间小曲,而几乎废弃唐乐坊和宫廷乐府宫调。蒙古入侵,从某种程度上严重破坏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和文化,那些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和意趣,从仕学转移到山水歌舞的生活中,使他们更加接近社会底层和实际生活。为了寻求那思想深处的美丽,他们化精致为诙谐,化仕学为奔放,蕴情感于故事,慨世风于悲喜。于是,演变为抒情的散曲和杂剧的悲喜剧,来寄托他们的情感。
元曲主要是唐宋大曲(大型歌舞剧)、唱赚(重叠一部歌曲反复歌唱)、诸宫调变化而逐渐演变成的体裁。于是,元曲具有了不忌重(重复)韵、平上去三声通压韵脚、长短杂言、口语悝语、贴近民风、诙谐自由的特点。形成「文而不土,土而不俗,诙而不媚」的风格,获得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在压抑的时代,文人是不能直接抨击时局,那么春秋笔法油然而生,乃至成为一种体裁。元曲的严肃的思想中渗透了嘻笑,将微妙的机智和精粹的思维加以提炼,让正经里带着调笑,谈笑中带有正经;艳情里带着无奈,无奈中又带有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