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农村,把红白喜事的宴席叫做吃桌。大概是因为亲戚朋友围坐在一张桌子边一起吃饭得来的吧。
国庆假期,结婚的人颇多。一天之中,在大街上能看到几家婚车驶过。恰逢邻居家的儿子结婚,中午在街上饭店摆宴,随礼的人便可以去吃桌了。
将近中午,饭店门口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人。记账的人坐在一张桌子旁,另外一个人接过乡亲的礼钱,报上名字,记账的把名字写到一张纸上,后面写明钱数,五十,一百,二百的不等。有同名的还要加上标注,不同组的写上几组的。同一组的注上不同街的,很详细,以备主家将来要还礼的。这种随礼被戏称为“零攒钱”,就是以后自家办事,随出去的钱还会收回来,大家互相捧个场。
人到得差不多了,圆桌子周围坐满了人。通常是八人一桌,也有坐十个人的。平时孩子去上学,大都是成年人,可赶上假期,一个大人会带两个或三个孩子来吃桌,小孩比大人还多,异常热闹。如果有大人没座位了,管事的就要孩子让座,孩子就只能和大人挤在一张椅子上了。这种现象这几年少了,无论是几个孩子,都有座位了。
有远路的亲戚还没到,开饭就会晚些。孩子已经饿了,不住地问:“怎么还不上菜呢?”大人就训斥他:“就饿着你啦!”几个孩子偷偷跑到厨房门口打探,回来兴奋地说:“快了,已经做好了很多菜,还有肉串呢,我一会儿得多吃几串。”当着满座的人,大人就嗔怪道:“瞧你那没出息样儿。”
终于上菜了。端菜的先把一个桌的菜上满,再上另一个桌的。先上满的那桌便可以开吃了。大人谦让着,孩子不客气,自己喜欢的就想拉到自己跟前。不带孩子的大抵不乐意和带孩子的人坐在一个桌的。
好吃的菜瞬间被抢完。这时孩子差不多吃饱了,就开始坐不住了。大人们开始慢条斯理地夹起菜吃起来。
吃桌的菜是有讲究的。先上的是凉菜,有六盘的,有八盘的,然后是热菜,有四式六样,还要上鱼和鸡,最后是甜汤和咸汤。
等到热菜上齐,宾客差不多就吃饱了,桌子上的菜便有剩余了。于是这些吃桌的女人们从兜里掏出塑料袋,开始收集菜了。一个个盘子顷刻间光了,连桌上的骨头也被收拾起来给小狗带回去,通体没有一点浪费。等到最后热汤上来,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女人和孩子提着一个一个的袋子满载而归。
男人们比较绅士。桌上剩下的菜没人带,都被邻桌的女人倒去。他们倒是把酒喝得一滴不剩。
这一场吃桌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