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从心开始。”
这样一个“论语”,该是无人能够否定的。
问题在于,这“心”是什么?
沉潜“思维”,沉静“思想”,每个人的“心”里,不外乎两种东西,一个是“情感”,一个是“思绪”。还有别的吗?
那么,“情感”与“思绪”是怎样的关系?是“情感”驱动“思绪”,还是“思绪”主宰“情感”?恐怕解剖学家也难以剖析之,心理学家也难以厘清之,二者的“水乳交融”是让人难以“能力”的。
但是,人毕竟是“理性的动物”,于二者的“水乳交融”中植入“秩序”,便分辨了二者的力量——在秩序化的“情感”与“思绪”中,显然是“思想”为主宰,不“思想”何以“情感”?病床上的“植物人”还有“情感”的表达吗?
因此,我们可以结论:“快乐从心开始”,即是“快乐从思想开始”。
所以,今天我们这趟“思想之旅的高铁”,就要行驶在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思想家所铺设的“幸福快乐的思想轨道”上。
我将其主题为“发现幸福快乐的震撼观点”,并因此作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 工作,不是未来社会的主题
“自动化机器正在取代工人,工作不是未来社会的主题。真实的情况是失业将越来越多,人们的闲暇将越来越多,因为每个人平均做很少的工作就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工作不是未来社会的主题”,这个观念当是震撼的。这个命题的反题即是:休闲是未来社会的主题。这就更为震撼了。“我的未来不是梦”,是休闲!这休闲不是比美梦还美的生活吗?
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休闲时代”,但在那时的休闲中,人必须是智能手机的“超级玩家”——手机是休闲中集看新闻、听音乐、读经典、观油画、赏书法、览园林、识建筑等高雅文化享受的“博览器”,至于消费导购与消费支付、出游导航等功能,将会发展至更加多维高效的水平——手机将是“休闲时代”的第二个“自我”——于休闲中首先最佳方式地自己快乐自己。
■ 休闲,是需要学习的
“休闲,即自由的时间,是一个极为重要,且迄今为止讨论得远不充分的问题。正如同工作需要学习,休闲也需要学习;前者学习的是模仿的技能,后者学习的是自由的艺术。”
慎思之,“自由”该是现今生活中最大的奢侈品——人,是否已被工作束缚为“理性工具”了?是否成了“劳动的奴隶”而非劳动者——真正的劳动者是主宰劳动的主人。更可怕的是“成了金钱的奴隶”而丧失了自我的“自由”。
明辨之,干好工作是易于学习的,多在“模仿”而已。休闲——“自由的艺术”就不那么容易了,非高超的学习能力,何以能够为之?钢琴,最是伟大的“自由艺术”,怎样才能娴熟地享受?
笃行之,“自由的艺术”只能在“自由”中习得。若在今日都“工作得不自由”“生活得不自由”,那就要严格审查自己的能力了,进而加大阅读学习的力度,以发展出自己的“自由能力”。
■ 具有工作特质的休闲是最满意的
“工作满意的一个指标是无经济需求,仍然愿意上班。具有一定的此类工作特质的休闲是最满意的休闲。”
将以上这个思想化为哲学箴言,即为:工作像休闲,休闲像工作。
要像休闲一样对待今天的工作,要像工作一样对待未来的体闲,其中的奥秘不就是个人非同凡响的智慧、素质和能力吗?此种智慧、素质和能力何来?不都在于今天的学习,特别是读经典作家、经典著作吗?不就是向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思想家学习吗?
未来“休闲时代”的幸福与快乐,旨在并首在思想上的幸福与快乐。今天“精神家园”的贫困所造成的郁闷、苦闷和不快乐,不更是昭示了未来的“休闲时代”最需要什么吗?
精神上的贫困,是要比物质上的贫穷更为让人“没面子”的事情。过去的贫困时代是如此,更为富裕的未来的“休闲时代”还能背离这个生活与人生规律吗?
■ 为自己的精神建立秩序
“精神上无序,相当于‘精神熵’,是很糟糕的状态,烦躁、空虚不说,耗能还很高。反熵就是为自己的精神建立秩序,手段是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做社会目标的傀儡),专注于这个目标,全身心投入,达到浑然忘我,并因为投入其中而屏蔽了世俗生活中琐事的干扰。这种状态即为‘心流’。这种状态是愉悦的,甚至比无所用心的烦躁耗能少,因为它是有序的。”
“精神上的无序是很糟糕的状态,耗能还很高。”相信这是所有成人皆有过的经历,但“耗能很高”就不见得都有在意与顿悟了。这种“不幸福、不快乐”的祛除,唯在“为自己的精神建立秩序”,方法则是上文中所言“找到目标——专注目标——全心投入——浑然忘我——屏蔽俗事”。如此,则获得“幸福的心流”“快乐的心流”。
作为的关键是:用什么来建立自己的精神秩序?我选择的“建筑材料”是《鲁迅全集》、郑也夫著作系统、逻辑学经典系列等,并已实现为自己的“幸福心流”“快乐心流”。
“幸福与快乐的心流”不似潺潺的溪流?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