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交流,是读书人最惬意的“享受”。阅读,是自己与文本的深度交流;分享,是自我梳理与知识建构的过程; 交流,是与他人思想碰撞、反思的过程。我欣赏以读书会形式开展的读书活动,它让阅读从“输入”变成了“输出”,从“私密”成为了“开放”,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教师,是读书人。自古“书非借不能读也”,说明紧迫感反而会促使人们更广泛的阅读。在生活富裕的今天,书籍似乎成为了最随手可得的资源,无论是遍布街头巷角的图书馆、书店,还是人们永不离手的手机、电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开展阅读。可如此便利的条件却并没有带来现实中高速增长的阅读量,坚持将一本本书读完的人就更少了。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认真地、深度地读完一本书?成为了一项课题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杨凌会工作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让读书会引领教师阅读,让教师阅读带动全民阅读,让读书成为火热的思考。
20190328的下午,在南外滨海小学的图书馆,杨凌会工作室成员开展了本学期的第一次阅读分享会,分享的是史宁中教授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我有幸被选中做阅读主题分享。为了这次分享,我尝试逼着自己读完了这本书,并继续逼着自己站在编者的视野去解构这本书。那几天的读书时光,是“痛并快乐着”:当我硬着头皮,读完了开头的几章,发现这本书也并非那么乏味;当我读完这本书,试着解构这本书,欣喜地发现我竟然在与史宁中老师“畅谈”数学教育。读书会分享,让阅读输入变成了阅读输出,这种压力感炼去了浮躁,压实了心神,沉浸式的阅读,带来了思维的深度愉悦。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儿时最美好的读书期待。原以为长大了会更自由地畅读,却没想到生活的忙碌让阅读这项私密事儿成为了奢望。曾尝试着些读书笔记、个人博客、空间日志等方式,记录自己对阅读的思考,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私密事儿也就渐渐乏了味,成了鸡肋。读书会,让读书成为了一种与志趣相投的人交换思考的方式。同读完一本书,老师们从解读文本、联系教学、延伸阅读等多种角度深入解读这本书,开放的交流平台,大大提升了教师对书籍内涵的理解,引发了教师对内容外延的思考。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读书固然惬意,而长期单一方式的阅读,会让人产生倦怠。读书会,基于多元理解的交流,让人在听着他人的评论的同时,往往惊讶“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这样一来,既可以按对方的观点重读一遍,也可以试着提出反对意见。当别人的光芒照亮自己的盲点时,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被激发。本次读书会时常发生的“抢话筒”现象,就是有力的例证。当然,读书会其实也是交友会,根据他人介绍的书,就能大概知道对方的兴趣爱好,同样,自己的分享,也能让对方大致了解自己。以书会友,以书结友,这难道不是一种高级的交友方式么?
让读书成为火热的思考,不仅是本次读书会的突出特点,也是本次杨凌会工作室给时下推广全民阅读的答案。作为读书人的教师,作为读书乐园的校园,我们应该将读书会推广到课堂、延伸到社区,真正让现代人们放松身心、沉浸阅读、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