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作者
曾奇峰
精神分析“播种机”,著名心理学者,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首任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有《幻想即现实》、《你不知道的自己》。
二、本书简介
“所谓的自我成长,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处理各种各样人生问题的老司机”,对精神分析师来说,就是要能灵活地处理来访者各种各样的问题。《灵动的咨询:分析师的精进成长》系统讲解了心理治疗的专业设置,重点碰撞了分析师在实操中遇到的一些重点与难点,是送给每一位分析师的自助成长手册。
三、心得体会
读书用时:5天
读书方式:阅读+听书
字数:10.8万
思维导图:
重要知识点回顾:
1、治疗师的任务:均匀悬浮注意
来访者在治疗师的人格或者说技术构建的安全、抱持氛围下,慢慢地把他的内心打开,他就可能被治愈。打个简单的比方,这就像伸了一下心灵的懒腰。来访者在成长的过程中,相当于蘑菇被存放在干燥的环境中,慢慢地水分会蒸发,然后变得扭曲。而治疗师给来访者提供的场景就是,让他重新吸收水分,让他的人格重新绽开。的目标对象是所有人时,你将一无所有。对付“大”,就用“小”,用“目标人”替换所有人,“片面的深刻”比“全面的肤浅”更加打动人心。另外,“大”就容易“多”,演讲者总想讲更多,而观众则饱受喋喋不休之苦久矣。
这时候治疗师使用的技术就是节制。节制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词语,是弗洛伊德要求治疗师必须具备的三种重要态度之一(其他两种态度是中立和匿名)。
节制,即尽可能少说话。弗洛伊德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作均匀悬浮注意,意思是不管来访者说的内容重要还是不重要,治疗师都向他们投注同样的注意力。
2、客体关系疾病
很多孩子生病后,妈妈对他的态度变得特殊,然后孩子会在潜意识里感觉到妈妈是希望他生病的,所以他会让自己的疾病迁延不愈,以保持跟妈妈非常紧密的状态。
另外,面对生病的孩子,妈妈还会做另外一些事情,比如限制孩子的运动。这样做同样是不恰当的,我们只需要在孩子发病的时候,把他送到医院去做相应的、必需的治疗,其他时候我们要像对待其他孩子一样对待他。这会让他觉得自己有变成一个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孩子的可能性。
3、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的不同之处
心理咨询更加注重特定的、具体的问题,并且不能离开对特定问题的聚焦。心理咨询不应该变成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通常是开放的结尾。咨询聚焦在一个特定的问题上,帮助人们去应对这个问题,咨询就可以结束了。
而心理治疗涉及更多。心理治疗一方面帮助病人应对他的问题、他的症状,如焦虑、强迫行为、抑郁,或其他的;另一方面涉及人格成长的维度,人格成长比治疗症状要更广阔,至少心理动力取向的治疗具有这个特性。
心得体会:
1、本书比较适合精神分析的初学者,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交代过于笼统,不过很多最基本的精神分析概念值得反复阅读和理解。
2、对于常见的身心疾病的介绍感觉不错,将常见的身体疾病通过精神分析的视角进行剖析,让读者关注到很多疾病的来源是心理原因,所以要更多关注心理健康才可以让身体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