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曾说,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英国《泰晤士报》曾刊出一道难题,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距离是什么?”许多人都落选,唯有一个答案获奖了,那就是:“一个好朋友。”
一路上有好友相伴,谈着彼此感兴趣的话题,说说笑笑,漫长的旅途也近若咫尺。
说起友谊,便让我想起父亲与他的两位好友,历经五十多年,醇香犹如美酒的友谊。让我懂得了真正的友谊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父亲的少年时代,正逢知青下放。当时我们队里被分配了几个高中生。父亲的年龄要比他们小上几岁,但是他从小颇爱读书,于是就经常接触知青点,也因此让他交到了两位终身的朋友。
傍晚放工后,知青们有时一起讨论读书心得,有才艺的还会各显神通,父亲就从他们那儿学得了吹笛和绘画。
那个时候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对于正长身体的年轻小伙子,队里提供的食物有时候填不饱他们的肚子,于是父亲经常请他俩晚上来家里加餐。
以至于在几十年之后,他们还常常念叨: 怎么也忘不了,当年饿得受不住的时候,婶子给我的红薯馒头的味道。现在人看不上的红薯,可以让他们挂念一辈子。
相识于寒微,一点点培养出来的友情,往往比成功之后突然结交的友情更为纯真隽永。
有时,吃完天色已经很暗了,父亲就把他们留在家里过夜。因为没有足够的床铺,也为了互相取暖,两个人便挤在一条只容一个人躺着的春凳上,侧着身互相抱着对方的脚一起睡觉。
而等他们偶尔回家返回队里的时候,也会拿上各自家乡的特产,比如蜜饯,干果,来看我父亲。
而直到他们返回城市,邀请我父亲到他们家做客的时候,才知道其中一个还是高干子弟。但五十年过去,即使他们自己后来成了大学教授,或当了领导,也从未断过与父亲的联系。
所以,真正的友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不会被家庭背景而影响的。
犹记得我幼时,父亲带着全家出门旅游,恰逢到达他们所居住的城市,便去投靠了一段日子。父亲的朋友尽地主之仪,带着我们逛了整个城市。
我们当时也住在他们家里,有在绿树遮阴的大院子,身边有警卫,有保姆,有厨师。当时的我十分不懂事,经常跑去打搅那位老革命家,而平时待人很严肃的老人,却总是乐呵呵地对我。
等我再大点儿,曾经有个暑假就一个人在他们家度过。尽管他们非常忙碌,却会抽空带我去逛街,并帮我报名当时在农村还没有的兴趣班,而他们并没有在我父亲面前主动提起这件事。
所以,真正的朋友也是给你帮助,却不用你感谢,也不用你回报的人。
有时候,他们也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带领全家到我们家来度假。叫上一群过去的熟人,大家坐在一起喝酒聊天,成者下棋钓鱼。甚至几人相约着一起出去旅游度假,相约着在风景秀丽的湖畔,买上一栋房,大家在一起养老,顺便回忆过去。
但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毕竟大家居住的城市相隔太远,也都上了年纪,现在只能经常通过电话,互相之间问问近况,斗斗嘴。
真正的朋友是不管你富有,贫穷,都与你同在的人。人的相知,贵在知心,朋友是能与你灵魂相伴的人。
人生得一知己,是无比幸运的一件事,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友谊犹如花香,不求短暂地浓烈,只愿淡淡地持久,在静处能闻得一缕花香。
人生的旅途中,愿所有的好友都能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一起携手走过这纷繁复杂的世界,共同酿造这友谊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