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清楚了,话自然清楚。
我们说,思想感情和语言是平行一致,不分先后,不分内外。反对者会说我们读第一流的作品时,常觉作者“先得我心”。作者所说的话简直就是直戳我心,是我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我们也常常有某种”诗意“在心中,只是缺乏作诗的技巧和训练,所以写不出诗。
这种“有话说不出来”,是不是可以证明情感思想和语言是两件事?
这让我想到写读书笔记,有时候书读了,感觉有很多想法,可是如果想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却发现理不出个头绪,无从写起。 究其原因,是没有理解,没有把书化成自己,没有清楚完整的思路。
这跟我们常常感觉到的”诗意“很象,心里偶然有一阵模糊隐约的感触,便认为那是精妙的诗诗。我对于一件事物须认识清楚,才能断定它是甲还是乙。对于心里一阵感触,如果已经认识得很清楚,就自然有语言能形容它,或间接地暗示它;如果认识并不清楚,就没有理由断定它是诗意,犹如黑色里看见一团阴影,没有理由断定它是鬼怪一样。水到自然渠成,意成自然笔成。
感受这几句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没有情感思想和语言的裂痕,没有不是把模糊隐约的情感思想变成固定的语言。
有些诗句是反复推敲,再三思索而来,那是不是说情感和意象起先都是模糊的,经过反复思索才变为固定的语言?
思想是连续联贯向产生展的。我们寻思时,就是把隐约模糊的变为明显确定的,把潜意识和意识边缘的东西移到意识中心里去。寻思,并不是思想已经固定而语言尚未固定,寻思的同时我们还在寻言。实际上,我们通常自以为在搜寻语言,其实同进还在努力使情感明显化和确定化。
我们在“修改文章”的时候,并不仅是语言的进步,同是也是意境的进步。
朱先生说:就我自己的经验,我作文常修改,每次修改,都发现在话没说清楚时,原因都在思想混乱,把思想条理弄清楚了,话自然会清楚。
寻思必同时寻言,寻言亦必同时是寻思。
希望这篇文章对群里的小伙伴有帮助,写笔记写不好时,写不出来的时候,好好理一理思路,把思路理清了,文章自然就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