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 天)《齐鲁晚报》青未了·心理版2016年12月23日
文珊扭曲和纠结的内心,让她负能量爆棚。常年积攒的负面情绪像是毒药,慢慢侵蚀人的身心,久而久之,既投射到他人身上,也会反作用到自己身上。
文珊成长于一个机能失调的原生家庭。父母离异,小小年纪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农村亲戚家,7岁回到爸爸身边,爸妈分别重组家庭并都有了各自的孩子。在她脑海里,有个界限的画面:爸爸是三个人,妈妈也是三个人,她站在一边。本应快乐无忧的童年,她的回忆却是无助和孤独,一片无尽的灰色。
心理学有个术语叫“未完成事件”,它既指个人没有实现没有达成的心愿,也包含由此引发且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未完成事件常持续存在着,在潜意识里徘徊,不知不觉中带入现实生活中,不仅妨碍关系间的有效接触,也给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文珊自幼处在缺乏安全感、归属感甚至缺乏爱的环境,遭遇心灵创伤后的情感在知觉领域里被抑制了。成长历程中,她的沉默寡言,她的倔强坚忍,其实都在掩盖她的愤怒、委屈和自卑。来自原生家庭的缺憾,未能拥有的情感和未表达出的情绪,以及多年的未竟心愿夹带着复杂的感伤让她深陷痛苦。
给文珊一些建议。
一是直面现实。承认是成长的开始。怨天尤人于事无补,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残缺,让文珊充满敌意的父母对婚恋、对家庭,对文珊也一定会有刻骨的遗憾。但,时光无法倒流,过往必然存在。道理简单,做起来确实有些不容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被未竟事件影响,但怎样过好当下是可以选择的。在选择之前,让自己先有个清醒的认知,慢慢进入觉察。
二是给自己的“未完成”一个完成。文珊的放不下,看上去是有创伤的过往,实际是她内心没有满足的渴望。她需要被看到,需要被关心,需要被理解。她需要先去完成未完成事件的体验,把原来不为人知的失望与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破解厚重的心结。找一个倾诉对象,可以是亲密关系的家人,可以是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是自己,敞开心扉,把不满、需要和曾经的渴望,坚强而勇敢地表达甚至宣泄出来,方式也有很多种,文字、图画、对话、娱乐,甚至是一场犒劳自己的独自旅行。做好可能会是多次痛苦体验的准备,给自己一些时间,真实而深切的关怀,让受伤害的内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三是选择原谅。同是力量,在拧巴与强大之间,为什么不选择强大。文珊难以放下对往事的芥蒂,是只看到了事情的消极方面,还滋生出了灾难式的联想,害怕混不好了,家人又重新收拾起对自己的冷漠鄙夷。改变状态必须寻找积极的力量,改变思维模式。“不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而是世界生活在我们的心里”。推荐文珊看一看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吉姆▪丁科奇《那些伤,为什么我还放不下》这本书。对于何为“原谅”,书中有很多精彩的诠释,“原谅就象清除呆坏账”,“留着那些伤,能孵蛋还是能变现”。原谅是为了排解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重拾自己生命的快乐和宁静,并不取决于外在。说到底,不能原谅,不能释怀,充满猜忌,到最后受到伤害的是你自己。换句话说,收回负能量的“投入”,还人生乐观的态度,文珊会因此内心强大,生活自然透出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