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些关于竞争过度的一些有趣的吐槽:中国孩子很经典的无时无刻都是关键时刻,每一年都是关键节点。还有更适合中国宝宝的gap……
我发现在生活中,我们也总是很害怕自己浪费时间,也经常很自然的评判他人是否在浪费时间,许多人感到痛苦却不得不深陷其中。评判他人浪费时间这个问题。我私以为这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既然人的思想都是各自的主观观念,那么我们怎么能去评判别人是否在浪费时间呢?就如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评价是否在浪费时间的客观标准存在吗?我自认为不存在,每个人只有各自主观的标准,而主观是强烈地收到客观环境的影响的。所以可以得出的是,我们批判他人,甚或是评判自己是否浪费时间,是依借这个社会环境的主要标准。直接的说,个体意识被环境和群体意识所影响,严重来说甚至是操纵的。这种操纵到了一个极致的程度,人就不是人,只是群体的一部分。这在我们这个集体主义社会来看是比较盛行的。个人的声音被群体的声音所掩盖,个人的行为被环境裹挟,个体缺失自主性,群体也在自发地矫正少数脱离群体利益的行为,哪怕它实际上无害。所以可以下一个定义了:如今对是否浪费时间的评判本质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自由个体的规训。不仅包括这一点,其它所有关于以“你应该如何”为开头的句子基本上本质是一致。
归结为我们自古以来的集体主义传统似乎相对草率了。我总是认为,历史文化对群体的影响虽然大,但仍然是有限的。生产力才是塑造群体意识,群体文化的基础。剖析一下生产发展方面的历程,经济高增长的时代基本伴随了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这一阶段在欧洲、美国和日本都是可以看到的。经济快速发展还意味着阶层固化正在进行但还未严重,所以自感有机会跨越阶级的广大人民各显神通。这往往会带来无序和混乱,但实际上也是活力的象征。经济的增长是一个如同潮水般起伏的过程,一个新的热潮会引发一轮市场混乱和高速发展。当这轮浪潮结束后,速度又将放缓。在这起伏之间,就是我们无数人的一生。在两个阶段的过渡期生活的人们是痛苦的,因为既要受旧周期的影响,又要适应新周期的环境。人是会有路径依赖的,以往稳健的提升方法:卷学历、卷物质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还没有那么快崩塌,转弯没那么快,所以在生活方式还没来得及赶上现实环境的那段时间,人会普遍感到艰难,无所适从。所以可遇见的下个阶段,各种反思,对自我意识的追寻和伤感类文学将再度兴起,成为文化史上的一个流派。